〈 全球探索 〉美陸互卡 迫全球市場選邊站

美國總統川普二十四日晚搭空軍一號動身展開亞洲訪問行程,預計三十日在韓國與習近平會晤。(路透)

■蒙志成

美國與中國大陸的戰略博弈一波波。從貿易戰、晶片戰,到北京九三閱兵、中俄朝領導人同框,乃至於近日掀起的稀土戰、疊加關稅、互徵海運港口費等,在貿易緊張局勢升溫之際,川普亞洲行,預期十月卅日在韓國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的場邊,還將有「川習會」。

在美中對戰略對抗的大架構下,不脫兩強正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中,亦即既有霸權和新崛起強權之間必然會有衝突。從川普第一任開始,歷經拜登政府四年,再到川普重返白宮以來,美國政治精英都是這樣認知。

美陸陷入「修習底德陷阱」

但在川普一點0時代,中國大陸並不如此認為。北京相信世界夠大,美、中可以共存共榮,當時還提出了G2概念,強調雙方平起平坐。川普於二0一七年十一月也曾經親訪北京。

但川普自二0一八年開始掀起對中貿易戰,拜登政府時期進一步以多邊主義形式對付中國大陸。美國的「圍中」政策雖非全面對抗,但採取了卡脖子政策,進行精準且實質打擊。

從二0二二年拜登提出《晶片與科技法案》,到川普重返白宮後,從晶片、關稅、港口費等,採取主動攻勢壓制、打擊對手。北京本不想和美國對戰,畢竟美國是個龐大市場,但現已對美國不抱希望,並祭出稀土戰反制,也要卡美國的脖子。

目前,全球的稀土產量有百分之七十來自中國大陸,進一步分離、精煉的產品,中國大陸占比高達九成以上。換言之,稀土產量、精煉的技術與成品,中國大陸現階段獨步全球。

美中互相卡脖子,也在觀察對手到底會受到多大影響?例如,美國輝達(NVIDIA)推出的H20降規版晶片,希望重回大陸市場,美國從限制到放行,但中國大陸卻不買帳了。這反映了大陸「拒絕依賴」,決心自立打造自己的產業鏈生態。

稀土戰反制,美陸互卡脖子

相同的,中國大陸管制稀土出口,並不代表其他國家就沒有稀土資源。美國除了已和澳洲簽署稀土及關鍵礦產協議,也會串聯加拿大、越南等國加速開採稀土礦產、研發精煉技術,最後目標也要和中國大陸脫鉤。

換言之,美中都不想受制於人,都在打造各自的產業生態系,但到底哪一邊會成功呢?短期內雙方進入膽小鬼遊戲(chicken game),看誰先認慫;中長期則有兩個觀察指標:一是看誰的生態系形成速度最快?二是消費市場在哪裡?

月底韓國舉行的APEC峰會,「川習會」將登場。在此之前,雙邊貿易磋商已搶先在馬來西亞交手,爭取更大談判籌碼。但這些都只是短期戰術,美中戰略對抗的結構不變,也會繼續走下去。

再看美國參議院九日剛剛通過的年度《國防授權法》,明顯表露對台灣軍事戰略的支持。事實上,從二0一六年開始,挺台從原則性的提出,到後來走向實質化、具體化,二0二三年對台軍事融資,二0二四年還提出美軍顧長駐及培訓台灣軍隊的計劃。二0二五年進展到邀請台灣加入環太軍演,以及十億美金軍售。

從《國防授權法》看美台關係,已不僅止於兩國之間的安全合作,而是要將台灣納入多邊架構的安全體系,甚至支持台灣有意義的參與國際組織。

北京展出的氟碳鈰礦樣品,這是一種含有稀土元素的礦物。(路透)

國防授權法,美跨政黨挺台

簡言之,《國防授權法》中的對台關係,從軍事拓展到外交,從一般性原則進展到具體,從雙邊關係推進到多邊關係;年度法案由參眾兩院共同提出,歷經三任政府,挺台立場並非是單一政黨、政府的決定。

值此美中互卡脖子的當下,更明顯的看出美國透過年度《國防授權》,逐步加大對台灣的支持力度。當然,立法部門通過的法案,還是要送請總統執行,外界也注意到九月十八日卻也傳出美國暫停對台軍售的消息。其實,美國行政部門偶然也會出現干擾制度性的作為,但這些也只是短期的行政操作,並不影響長期對台的安全支持。

值得觀察的是,現在台灣民意有兩個現象:其一,《國防授權法》雖然給台灣更多保障,但也有增加戰爭風險的不同解讀;其二,川普經常出爾反爾,對台疊加關稅、要求台積電赴美,晶片產能五五分等,讓台灣民眾對美國的信任度下降,懷疑美國到底是支持台灣、還是要犧牲台灣?

台灣民意出現「親美」與「疑美」的論辯現象。美國一方面賣武器給台灣,同時又以晶片風險為由,要求半導體產業鏈移往美國。台灣內部的民意調查顯示,不信任美國的比例,去年是五成,今年已升高到六成。

國防部長顧立雄(白衣)十月二日日赴澎湖地區,慰勉包括天弓飛彈連在內的陸海空軍部隊。(中央社)

親美、疑美?台灣民意論辯

至於美國戰爭部印太安全助理部長提名人約翰.盧稱,台灣面臨生存威脅,支持軍費增至GDP的百分之十?這應該是無稽之談。因為,台灣全年GDP規模達廿七兆台幣,百分之十就是二點七兆,去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將近三兆,拿一年中央總預算的九成做國防預算,怎麼有可能!即使是GDP的百分之五,也是非常沉重的負擔。

但是,台灣安全的最大依靠還是美國。美國已表明希望台灣提高國防預算、加強自我防衛能力。賴清德總統也在雙十國慶演說中提出加速「台灣之盾」,首次明確點出要建構更嚴密的防空部署。

台灣目前的防空系統包括了國產的天弓系列、美系的愛國者等,還有因應豪豬戰略的各種防空飛彈。多層次的防空部署,概念所好,但是如何因應不同的戰略、戰術位置需要,克服系統整合是關鍵。

美中的戰略對抗持續走下去,國際間會逐漸兩個政經產業系統,也預告全球市場開始面臨選邊站,各國會觀察兩個產業生態系的發展速度、市場規模、產品效率等因素來選擇,台灣靠向美系已經相當明顯,特別是在產業面,但全球南方國家很可能因此靠向中國大陸。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蒙志成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