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西江家古厝重現挑水路 古井活水注入風月池再現生機

記者張淑娟/楠西報導

楠西區江家古厝重現昔日挑水路,不過此次挑水路是由井水自己繞至古厝前的風月池,未來井水將供應池水,讓池水可以流動,一改以往風月池水靜置狀態,希望藉此傳達生生不息的古厝情。里長黃漢威表示,等井水管線連接到風月池,未來每天將有半小時的補水時間。

楠西區江家古厝是台灣最大且保存相當完善的傳統閩南式大型傳統農村聚落,整個鹿陶洋江家聚落深二百一十公尺,寬一百六十公尺,面積三點五公頃,聚落中有土角厝、竹編厝,以及日治時代的紅磚屋、洗石子屋,可說是是台灣三百年來農村聚落建築變遷的縮影。而江家古厝,最大特色是子孫繁衍始終維繫傳統農業社會家族結構,且整個古厝是座活的聚落博物館,百餘棟各種建築房屋,還不乏多棟百餘年歷史老屋。

古厝的挑水道。(記者張淑娟攝)

今年古厝前的風月池重新打造,最特別的是將引古厝後方的古井水引到風水池。黃漢威表示,古厝有兩口古井,其中一口目前提供灌溉使用,井水豐沛,井水甘甜,古早時是聚落中居民日常生活與飲食用水來源,所以在聚落中也有一條挑水路,是聚落居民的共同憶。黃漢威說,在自來水未普及的年代,聚落的用水全靠井水,每日居民都要往返於住家與古井之間,挑水是每日必要的功課,所以古井與住家間的小巷弄是日日要走的挑水路。

風月池已修建完成。(記者張淑娟攝)

如今在聚落重現挑水路,風月池也重新打造即將完成,聚落特別設計古井水依著昔日的挑水路繞到風月池,讓生生不息的井水流到風月池,重啟居民對挑水的共同記憶,也傳達一份滴水之恩的鄉土情,讓原本靜置的風月池水流動起來,黃漢威指出,日後每天會開啟半小時的井水流至風月池,如此一來池水活了起來,相信生態會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