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聖翔
編按
2025年,擁有堅實學術根基與國際視野的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與歷史悠久、讀者群廣泛的《中華日報》副刊攜手連線,合作推動社區藝文風氣,以兼具人文深度與社會關懷的文化平臺,激盪出跨領域的思辨與對話。活動精由《中華日報》副刊專文記錄,讓無法親臨現場的讀者感受現場氛圍,共享藝文連線的成果。
時間:2025年5月26日
地點:臺靜農人文會館
講題:痛苦,孤獨,人性時刻:重新從二十世紀出發的詩歌研讀
講者:曹馭博
主辦單位:台大中文系、中華日報副刊

「文的間距與渡越:臺灣——捷克近世文學與思想交流平台」與臺大中文系在2025年上半年定期於溫州街的臺靜農人文會館舉辦青年詩人系列講座,以裨益臺灣和捷克交流雙方的詩學文化養分。本次講座於五月六日舉辦,為系列講座第三場,此前已邀請詩人學者廖啟余和捷克查理士大學漢學系博士生宋詩孟(Šimon Suk)主講,由臺灣八年級的代表性詩人暨小說家曹馭博主講,題為:「痛苦,孤獨,人性時刻:重新從二十世紀出發的詩歌研讀」,當日有不少青年學者和詩人與會,包含廖啟余(詩人,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博士候選人)、徐振宇(劍橋大學博士生)、林宇軒(詩人,臺大臺文所博士生)、柏森(詩人,楊牧詩獎得主)、煮雪的人(詩人)等。
曹馭博生於一九九四年,新竹人,其就讀於東華華文所期間廣泛閱讀諾獎詩人,經受歐風美雨沾溉,詩藝為之丕變,啟余不無調侃地稱之為「二代詩魔」。若問一八年前後哪些大師影響曹馭博最深,我認為尤以特朗斯特羅默(Tomas Tranströmer)、帕斯(Octavio Paz)和希尼(Seamus Heaney)三家為重,可以從其第一本詩集《我害怕屋瓦》見得。在領教了世界級大師群的藝業之後,馭博逐步開發幾種才能:一,大學時尚未覺醒的意象能力。《夜的大赦》之寫就,意味著馭博寫的每一首詩幾乎都能以一懾人的意象為詩意骨幹,比如他寫「一條金皮環蛇纏繞的宇宙」、「熾天使正為他剪除自己無限的羽翼」或「汗水讓他像一座雨中的修道院」。這類意象在他人的詩集中像火種一樣珍貴,在馭博這裡隨手揮霍;二,「翻譯腔」的口氣,與一枚枚徽章般破繭的意象相輔相成,構成一種專以意象群為進攻核心的冷敘述。馭博深諳措辭(diction)之道、設色之功,善於在有限的短語中把握代表性的場景名物,有效率地「造境」。普遍來說,他的詩是較少敘述性以及即景成分的,就算有,大多時候是以旁支的小名詞襯托核心意象,仍以對該核心意象的隱喻性解讀(詳見宇文所安(Stephen Owen)〈透明:解讀中國抒情詩〉)以及意象本身精悍的視覺想像力為旨趣;三,他的詩歌主旨常來自西方歷史上一些重大的人類苦難經驗,比如集中營的猶太人、思想警察與政治犯的獵逃,戰爭、禁閉與死亡,自然頗應和洛夫或瘂弦「蒐集不幸」的策略(詳見瘂弦〈現代詩短札〉)。本次講座,他對諸位詩人的分析正適切地體現上述策略的來歷。
本次講座,曹馭博向聽眾們講述他的詩歌閱讀/翻譯經驗,使聽眾得以略窺他對西方詩人感覺結構之攝取。當天沒有提綱挈領的架構,是對一首首圍繞主題的譯詩精讀,選作如下:〈黑暗〉(Paul Celan作,孟明譯)、〈花〉(Paul Celan作,曹馭博譯)、〈牡蠣〉(Seamus Heaney作,曹馭博譯)、〈失去的愛〉(Louise Glück作,曹馭博譯)、〈風箏〉(高銀作,薛舟譯)、〈列寧格勒〉(Osip Mandelstam作,北島譯)、〈自一九九O年七月〉(Tomas Tranströmer作,曹馭博譯)、〈熔爐裡的醉漢〉(W.S. Merwin作,曹馭博譯)、〈勞動〉(Petr Borkovec作,曹馭博譯)。
馭博先從策蘭講起。眾所周知,策蘭允為上世紀最重要的西方詩人,其作品幾乎全由他的母語——德語寫成。反諷地是,和他一樣的母語使用者殺害了他的母親,他作為猶太人的雙親正是被納粹迫害至死。他卻宿命般地要用德語來作「詩的見證」。馭博提到,二戰結束之後,許多歐陸的年輕人對策蘭欠缺一份理解的同情,他們揶揄策蘭沒辦法往前看,但就內心層次來說,二戰對策蘭來說已不可能結束了。在〈花〉這首詩中,馭博展現了對策蘭精湛的分析,全詩照錄如下:
石頭。
空中的石頭,我曾伴隨。
你的眼睛,盲如石頭。
我們曾是
手,
我們將黑暗汲空,我們找到
這詞,向夏天攀緣:
花。
花——一個盲者的詞。
你的眼和我的眼:
它們竭慮
供水。
生長。
心壁環繞心壁
剝蝕。
還有一個詞,像這樣,錘子
在荒野上擺盪。
「石頭」,馭博說,意味著墓石。「空中的石頭」則是「空中的墳墓」,這個意象〈死亡賦格〉中也被提到,可見讀策蘭詩需要注意他的隱喻解讀的一貫性。「你的眼睛,盲如石頭」可能是說耶穌像,這或者喻指神對苦難無能為力的旁觀。第二段「手」應被視為植物隱喻,故手能像蔓生植物一樣「攀緣」。馭博提醒,這個「手」的意象是順著「石頭」下來的,因為植物依附在石頭上生長。這讓策蘭看似跳躍性的語句之間卻有跡可循。我們也可以多注意馭博中文翻譯的詞彙揀選——在第二段、第三段分別以「汲」和「竭」這些動詞暗示與水的關聯,而這「竭慮供水」之眼,自然是「欲哭無淚」。馭博要大家特別注意他翻譯的「心壁」一詞(德文原文為「herzwand」,由兩個詞組合而成:「herz」心臟和「wand」牆壁)),至於「剝蝕」在英譯本中則翻出了植物凋零的意味,遂可解釋為一個人的心和語言,如落英般裂解萎棄。至於最後一段的「還有一個詞,像這樣,錘子/在荒野上擺盪。」是什麼呢?馭博認為那個「詞」是指「時間」。這又是某種很反抒情的結尾,亙古悠悠的時間並不在意這些苦難,自顧自地驅馳年歲之馬。接著我們看馭博對另一首詩,俄國阿克梅派詩人曼德爾施塔姆〈列寧格勒〉的解釋,這是一首意象十分強勁的雙行體詩(couplet):
我回到我的城市,熟悉如眼淚,
如靜脈,如童年的腮腺炎。
你回到這裡,快點兒吞下
列寧格勒河邊路燈的魚肝油。
你認出十二月短暫的白晝:
蛋黃攪入那不祥的瀝青。
彼得堡,我還不願意死:
你有我的電話號碼。
彼得堡,我還有那些地址
我可以召回死者的聲音。
我住在後樓梯,被拽響的門鈴
敲打我的太陽穴。
整夜等待可愛的客人,
門鏈像鐐銬哐當作響。
首先最引人注目的是「魚肝油」,承第一段寫的「腮腺炎」——「魚肝油」不但在感官上指出在夜霧中擴張的路燈光暈,馭博說:「更像是一個母親催促孩子吞下魚肝油,很緊張地希望你可以認出故鄉」並且,「請留意這裡的『快』,記住這裡的急迫感,這對末段的敲門聲有幫助。」第三段「蛋黃攪入那不祥的瀝青」是指城市落日的靜景,一種現代感的冷峻孤絕——更來自政治暴力,「電話號碼」和「地址」暗示著詩人隨時要懼怕被告密與出賣。馭博指出,最後一段「可愛的客人」是當地人對警察的戲稱,「因為當警察要抓捕犯人之前會說:安好,請你跟我走一趟。其實『可愛』在原文中更傾向尊貴,這也解釋了警察的身分。」
本場講座內容豐富,這裡僅能以馭博對兩首詩的解讀為例,但已約略可知他欣賞那些堅守淚柱(詳見 Jane Hirshfield 在《十扇窗》)的詩歌。或許這就是為什麼他身在當代臺灣,仍執著於開發各種痛苦,孤獨的「人性時刻」。他譯詩勤敏,一個字一個字地翻查各種語言的字典,常向師友求教,只為了不放過詞根中任何具暗示性意義的語素;又重知人論世,多涉獵歐洲史、傳記、訪談等任何有助於理解文本的外延材料,扣緊詩人的生命經驗去談論詩歌。這樣的閱讀方式近乎解碼破譯,不僅要求一個人對多種異國語文餖飣考掘的耐心,更要求對一個個偉大死者的好奇心。總之,馭博對其他人的闡釋學,也頗能用來反觀他自己的發生學。我們不得不這樣設想,或許馭博已經著手為臺灣過去或將來既有的、可能的苦難場景,備妥了一組組謙遜、低調的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