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
台灣是AI實力派,有望結合健康產業激發創新潛能,新加坡以健康平台整合代謝數據提供個人化營養建議,進一步與餐廳合作,透過AI優化菜單設計,參與者糖尿病前期逆轉率達35%。
「2025智慧永續城市國際論壇」以「人工智慧AI賦能社會防護網,建構醫療友善人本環境」為題的焦點分享,邀請亞洲大學醫學暨健康學院院長胡淑貞、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與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場長蘇宗振,進行專家對談。
胡淑貞以新加坡精準營養智慧化實踐為例,數位健康平台整合基因檢測、腸道菌相分析與代謝數據,提供民眾客製化營養建議,調整飲食配方,更與超過7000家餐廳合作,透過AI優化菜單設計,降低鈉、糖、飽和脂肪含量,參與計畫民眾糖尿病前期逆轉率達35%。
胡淑貞提醒,智慧醫療的挑戰不僅在於資料隱私與安全,還包含數位落差與技術普及問題。她指出,智慧醫療的效益必須惠及全民,但城鄉、年齡、經濟能力等因素都可能造成數位落差,需投入資源推動數位素養教育,提供設備補助優化偏鄉網路基礎建設,確保科技不會成為新的健康不平等來源。
「大家都知道醫食同源」,蘇宗振說,不同世代有當代專屬的飲食消費習性,「茶」是跨世代心中不可取代的飲品,目前手搖飲等多元便利飲品56%需求比例已經高於自己泡茶44%,其中50歲以下族群偏好多元便利飲品,重視茶葉香氣;51歲以上喜歡自己泡,重視產地與環境友善。
台灣引以為傲的「茶葉」面臨轉型需求,包含茶葉生產與碳足跡管理等,蘇宗振說,將推廣「低碳茶」理念,從消費者對選用茶產品行為開始,除了茶產品價格,還要考量茶產品碳足跡;另外,串連次世代健康茶飲,盼以速萃調飲茶新型加工技術,於現有基礎上導入破壁加工技術。
洪子仁分享新光醫院AI臨床運用,除了各醫院都在推動的病歷數位化,優化病人就醫體驗也很重要,「新光愛腎小幫手腎臟病管理」是成功案例之一,一支手機就能幫助慢性病病患進行自我照護,聊天機器人根據病患最新個人狀況,提供相應對話流程,協助釐清問題、提供衛教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