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5歲女性患者常年反覆舌痛、口乾舌燥,憂慮自己罹癌,經西醫診斷「灼口症」,服用西藥未明顯改善,轉求診中醫,經施以證型診斷對治,內服中藥2週後,口腔與舌頭灼熱感已解。
「灼口症」乃常見口腔黏膜疾病症候群,症狀為口腔反覆灼熱感,每天發生時間通常大於2小時且發病時間超過3個月,疼痛範圍包括舌頭與口腔內多處,非舌頭區的症狀最常出現在硬顎與嘴唇,有時會合併感覺異常、味覺改變及口乾。盛行率約0.01-3.9%,女性罹患比例較高,為男性5-7倍,其中有9成女性發病的時間點發生於停經前後,平均發生年齡為60歲,40歲前罹病者較少見。
灼口症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兩者可以合併發生。原發性可能與三叉神經的小纖維感覺神經病變或是基底核的多巴胺抑制功能異常有關;次發性灼口症的原因和營養缺乏(維生素B12、鐵、葉酸、鋅及維生素B6)、內分泌疾病(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藥物使用(抗憂鬱藥、抗精神病藥、抗組織胺、支氣管擴張劑、血管收縮劑、骨骼肌鬆弛劑、降血壓藥Bendroflumethiazide、抗腫瘤藥Bavacizumab、愛滋病用藥、鴉片類用藥、抗焦慮藥Benzodiazepines類、clonidine、gabapentin)或口腔牙齒疾病(念珠菌感染、地圖樣舌)。
中醫古籍無灼口症之病名,分析症狀可歸為舌痛之範圍,舌痛初見於《靈樞.經脈篇》:「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心、脾、肝、腎』等多臟之經絡均上連於舌,故各臟火實熱之邪均可上攻舌絡而致舌痛。舌尖紅刺灼痛,心煩不寐屬心火;舌痛在兩側(舌邊)而口苦易怒者,屬肝火;痛在舌中心,舌苔黃厚或兼燥,喜涼而不欲食,便秘或乾結者,屬胃火;舌頭辣痛屬肺火熏灼;麻痛且頭眩,屬痰火上攻,舌絡阻痹;全舌色紫作痛為臟腑熱毒。早起晚睡者,屬陰虛火旺之舌痛。綜上所述,多因年老肝腎虧虛,氣血運行滯礙,脈絡受阻;或因情志不暢,鬱而化火,肝火上擾;或因體弱多病,氣血虛弱,無以潤養舌與口腔之筋脈而發生。
灼口症雖非重症,但對人們的工作、社交活動與心理健康都會產生一定程度影響,誘發或加重因子有壓力、疲勞、說話、辛辣或酸性食物、牙科治療、喝酒、吸菸等,且常與焦慮、憂鬱、腸胃道症狀、慢性疲勞及睡眠相關疾病相伴發生,若長期疼痛再加上共病的產生,易加重病人的不適感,惡性循環下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疾病產生,若未能即時治療,長期下來會造成心理負擔及影響個人信心與形象。目前西醫除了治療規律的口腔清潔或睡前使用漱口藥水,還有多吃富含纖維質食物、每日喝足量開水、少喝酒類與咖啡外,可藉由中醫「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獨特性,探求病之根源,以期達到治癒之目的。
(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