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多良村心影

文‧圖/林明理

三兩艘漁船隨著太平洋潮汐搖擺著,小小的船看似不漂不動,卻都向著一個目標航行。多良村瀧部落的傳說在我眼眸展開了,它像一首排灣族古調,有著它未曾失去的浪漫與尊嚴,深深鑲進海天的眼裡去……讓我有股莫名的感動,看不到它任何悲傷的痕跡。

春去秋來,傳說在太平洋住了一隻調皮的黑色百步蛇,因戲水受困在部落小湖泊的故事,隨著潮起潮落,隨著光陰延伸不曾終結,停歇在依山傍海的太麻里鄉多良村,伸向茫茫大海的低河岸。

我的目光在沿途排灣族壁畫的牆上移動,上上下下,仔細閱讀瀧部落的由來,不禁感慨這個排灣族部落,被鐵道迷認為是全臺灣最美的多良車站,是全臺灣小米產量最多的地方,也曾因八八風災受創嚴重。而如今,有些青年返鄉投入社區的木工工坊;車站旁也有部落的年輕人販售各種作物及飲食,遊客絡繹不絕,甚是欣慰。

我看到一座熱門打卡點的「天使翅膀」,背倚著海面,像是美的化身,讓我體認到:瀧部落已揮別傷痛,迎向光明。我看到一隻大冠鷲在山上盤旋,而在牠身後的部落,仍在沉思的光明之處。

我看見村裡的小米已逐漸發芽、期待豐收;看到家家戶戶的族民積極打造自己的家園,這種團結的聯繫除了把遊子的心緊繫之外,彷彿還具有一種彼此信賴的效果。

我看見街巷一片靜寂,天空卻有著無比的燦亮;看見部落裡孩童的笑容成了陽光中冒出的晶瑩花朵,也激勵其父母為了更好的未來而努力以赴,打拚工作。長期以來,族人傳承排灣族長者古老的智慧,敬畏大自然、與之和平共處,也曾舉辦音樂會,讓演唱的古調伴隨著大海潮聲……永遠迴繞在多良村,受到族人的尊崇。

日暮時分,雲層移過無邊的土地。太平洋寬廣海域裡依然呈現一片靜謐,只有風卻不停地吹……彷彿告訴我,昔日那些苦難籠罩著族人的憂鬱早已隕滅了。

而我在這永久恆念的莊嚴暮色中,看著可敬的大海,看著潮水來回流動。瀧部落的名字,也像一顆閃耀在太平洋夜裡的明珠。和所有旅人一樣,多良村的天空,是這麼藍,這麼遼闊,震撼我的心靈,也帶著我滿懷愛意與一個渴望。

我想說,飛翔吧,孩子,跟著老師學識字,跟著爺爺、奶奶說母語。有土地,就有根,這是不變的道理。堅強吧,孩子。誰心存感恩,光明就眷顧誰。飛翔吧,孩子。天空已由陰沉轉成初曉,望月的孩子時刻想念著家鄉的歌。

揮別時,我看見了,看見一列火車快速掠過,給沉默的天空拈朵微笑!我感到安逸而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