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許多長輩即使手上有充裕資金,仍不敢為自己花錢,更不捨得讓子女破費。這種現象被精神科醫師洪敬倫形容為「消費愧疚症候群」,源於亞洲文化中「節儉即美德」的價值觀,如果已經影響到健康、營養、或者是因此出現焦慮,內疚等負面情緒時,就是一種壓力訊號。
洪敬倫指出,許多中高齡族群雖無經濟壓力,卻展現出「花錢焦慮」,先看價格再看喜好。另一種是「非理性節儉」,例如食物捨不得丟棄,反覆加熱食用,或是捨不得支出一些維持健康必要消費,例如健檢,植牙等。這類「美德」反而成為健康,快樂與享福絆腳石。
洪敬倫分析,「消費愧疚」核心不在金錢,而是過度僵化的自我價值感。他觀察到,許多在消費時會感到內疚的人,某種程度上把「克制慾望」與「自我價值」,「家風傳承」綁在一起,因此當他們消費時,就會產生「這樣對嗎?」「我值得嗎?」的疑問。
洪敬倫表示,若長期壓抑花錢的慾望,會在心理上產生「過度節制」的緊繃狀態,長期會產生焦慮、煩悶,身體不適等身心症狀。
他建議民眾從3個角度練習與金錢建立新關係:首先重新定義消費,把花錢視為價值交換,而非資源損耗。當你為自己花錢時,是告訴自己「我值得!」有關健康的支出,更是對自己必要的投資。
其次是允許享受:生活中需要一些亮點,一些me time,如果對財務沒有影響,一杯好咖啡、一件好衣服…,這些消費帶給自己快樂,更構成繼續前行的動力。
第三是和家人溝通「愛的方式」,告訴孩子,我花點錢疼愛自己,與對你們的愛不衝突。讓愛不再以犧牲為前提,而是以共好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