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不斷投資國防就能確保和平嗎?

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公開反對不合理的國防預算。(中央社)

在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公開反對「不合理」的國防預算後,賴清德總統日前強調,強化國防不是為了挑釁,而是為了維持現狀,守護台灣的民主與生活方式;他並聲稱「投資國防就是投資和平」。這番談話不僅顯現朝野兩黨對於國防預算的不同立場,也反映雙方在兩岸政策上的巨大分歧。孰是孰非?自然有探討的必要。

自民進黨二0一六年執政以來,軍費不斷增加。二0七七年台灣國防預算為三二一七億元,約占當年GDP的百分之一點八六,到二0二五年已成長為六四七0億元,占GDP的百分之二點四五,二0二六年國防預算更高達九四九五億元,占GDP百分之三點三二。換言之,十年間台灣的國防預算增加將近三倍,其最明顯指標就是美國對台軍售劇增。

按照美國國會研究處去年提出的報告,從二0一九年至二0二三年間,台灣每年國防支出平均增加將近百分之五,同時在過去七十年中,台灣一直是購買美國國防裝備的大買家之一,特別是在二0二0年至二0二二年期間,更是最大的買家。根據美方統計,在川普第一任期內,美國對台軍售一八三億美元,拜登任內對台軍售則為八十四億美元,使得蔡英文成為三十年來買美國武器最多的總統。這說明民進黨政府在國防上的投資遠遠超過國民黨執政時期。

然而,不斷增加國防投資後,台灣是否獲得更多的和平保障?兩岸局勢是逐漸緩和?還是更加緊張?事實可以說明。

根據國防部公布數據,去年解放軍機繞台五一0九架次,軍艦含公務船繞台二七0一艘次;其中逾越海峽中線軍機達三0七四架次,今年一至七月共機繞台三三0二架次,不僅超過去年同期,比起前年整年還要多。值得注意的是,共軍大型操演或聯合戰備警巡,去年全年為四十一次,七五0架次飛機越線;今年前九個月為三十次,越線五六一架次。這表示台灣不斷提高軍備,非但沒能嚇阻大陸對台灣威懾,兩岸緊張局勢還在持續升高。

事實上,國際間早已發出警告。經濟學人連續三年將台海定位為「地表最危險的地方」,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也連續八年將台海危機列為第一級風險。不久之前,華府智庫國防重點亞洲計劃主任高德斯坦在時代雜誌撰文指出,在中東新聞頻傳、俄烏戰爭未歇之際,「世人往往忽略台灣其實是全世界最危險的引爆點」。

顯而易見,一味投資國防並不能確保和平,在大陸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遠遠超過台灣的情況下,軍備競賽只會拖垮台灣。鄭麗文之所以主張台灣應有合理、可負擔的國防支出,其原因也正在於此。因為無止境的軍備升級,不僅超過財政負擔,也會產生嚴重排擠效應,影響民生、教育及社會資源;台灣不僅沒有因此增加和平的保證,反而會更加走向戰爭。

就事論事,台灣究竟是要走向統一?還是要趨向獨立?民意確實相當分歧。國家元首必須審時度勢,把握正確方向,讓全民不致在戰爭的陰影下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然而,賴清德上台後,執意要跟大陸對抗。高德斯坦就明確指出,近來台海局勢更加不穩,而「這場日益加劇的風暴中心,正是民進黨作風強硬的賴清德總統」。如此批評是否公允?或許見仁見智,但兩岸發生戰爭的風險正在提高,相信大家都有共識。賴清德能不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