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腎臟病是近代社會中最常見且最容易被忽略的「沉默殺手」之一,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2025年的統計結果,有高達9成6的腎臟病友沒有病識感,而且腎臟病有年輕化趨勢。
花蓮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鄧子聰表示,其實腎臟病這個沉默殺手還有一個帶頭大哥,就是同樣常常被忽略的糖尿病。
糖尿病的表現症狀就是尿裡面有糖,但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血糖過高,當血糖值過高,超過腎臟的回收能力時,多餘的糖分就會從尿液中排出,就是所謂的「糖尿」。
鄧子聰指出,想像一下腎臟一直泡在糖水裡面,當然會出現問題!所以,臨床上在治療腎臟病變的時候,除了定期追蹤腎功能與尿蛋白,控制血糖也是預防腎臟功能惡化的重點之一。除了穩定血糖,要保護已經受損的腎臟,正確使用藥物是關鍵!
糖尿病造成的腎臟病變是長期累積的過程,許多病友在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直到出現倦怠、腳踝腫脹或「泡泡尿」等症狀時,才驚覺腎功能早已受損。
鄧子聰強調,糖尿病腎病變的治療已邁入「4大藥物整合」時代,透過藥物的互補協同,有機會大幅延緩洗腎、降低心血管風險。他提醒,每個人的狀況不同,一定要與醫師討論,共同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並且所有藥物要在醫師評估下調整使用,切勿自行購買或停藥。
鄧子聰表示,延緩腎功能惡化最有效、CP值最高的方式,就是保持良好的飲食與運動習慣。現代人飲食精緻、外食頻繁,大部分人遇到的營養問題便是過剩與失衡問題。
鄧子聰建議,飲食方面可以選擇天然原形食物,減少加工食品攝取,避免增加腎臟負擔;而運動也不是一定要到健身房,例如餐後散步,就有助於維持血糖平穩,對於糖尿病病友來說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