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扇形鹽田 把石頭撿回來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與鯤鯓國小舉辦把石頭撿回來,守護扇形鹽田。 (協會提供)

記者盧萍珊∕將軍報導

將軍區青鯤鯓扇形鹽田日前出現「藍眼淚」,吸引大批人潮觀賞,不少民眾為刺激夜光蟲發光,將大量護岸石頭及步道上石塊丟入鹽田,導致護岸受損,周遭環境被破壞,台灣環境規劃協會與鯤鯓國小合作,舉辦「把石頭撿回來」,守護扇形鹽田。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環境規劃師劉峻儒表示,扇形鹽田停止曬鹽後,成為極具生態價值的濕地棲地,也是國家級重要濕地之一,日前藍眼淚出現雖吸引社會關注,卻也反映出水質變化與生態壓力的警訊。

認養扇形鹽田的協會強調,「藍眼淚的美麗,應成為學習尊重環境的契機」,但欣賞藍眼淚的人潮破壞當地環境,包括海草被壓毀、水生物棲地環境遭破壞等,因此推動把石頭撿回來,與在地學生一起守護。

學生在協會志工及老師的引導下,沿著周邊小心翼翼踏入鹽田,將被丟入水中的石頭,以接力的方式撿回岸邊,儘管很多人身體弄髒,但對第一次穿涉水衣、踏入鹽田的同學來說,是難得的體驗。

學生王芯婷說,從沒想過欣賞藍眼淚,對環境有影響。

學生陳毅樵表示,第一次走進鹽田,但撿拾石頭很累,提醒遊客保護環境,別因為藍眼淚讓海洋流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