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信志重現百年前台灣氣象發展史

氣象署發表《遞信志─氣象篇》新書。(台灣南區氣象中心提供)

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五日在台灣南區氣象中心舉辦《遞信志─氣象篇》新書發表,首次以中譯與原書合併刊行,內容記錄台灣早期氣象制度從草創到發展的完整脈絡,為台灣氣象史研究奠定重要里程碑。

《遞信志─氣象篇》闡述十九世紀中葉台灣因開港通商而逐步引進現代氣象技術的歷史背景,並描繪了日治時期測候所體系的迅速建立與擴展。本書的出版,不僅重現一九二六年珍貴的遞信部原書,更透過中文譯本,讓更多讀者得以深入理解百年前台灣氣象發展的軌跡,同時保留原始文獻的完整風貌與學術價值。

台灣南區氣象中心主任謝章生致詞表示,這一本書的問世,正值台灣氣象觀測一百四十週年。從一八八五年在海關與燈塔開始氣象觀測,到今日擁有全台密集的觀測網與先進的預報技術,這段歷程不僅是科技的演進,更是無數前人默默耕耘的成果。

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蔡昇璋精闢剖析《遞信志─氣象篇》的內涵與意義,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成功大學歷史系、嘉南藥理大學觀光事業管理系、聚珍台灣、台陽文史學會等專家學者與在地文史者蒞臨見證,共同傳遞這份屬於台灣的重要氣象史料,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氣象科學發展與歷史研究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