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植物肉/素肉基本上是由植物蛋白質製成的仿肉。 生產的首個步驟是從大豆、小麥或豌豆等植物來源萃取蛋白質,以仿製肉的風味、味道及外觀。 最近,越來越多海外食肆及食品雜貨店售賣植物肉/素肉產品,包括雞塊、漢堡肉餅及熟肉片
新陳代謝內科醫師蔡明劼透過臉書提醒,系統性分析近年來在市場與媒體間曾一度被高度看好的「植物肉/未來肉」現象,指出其在環境、健康與成本三大面向的實證利弊,並提出對長期飲食的定位與未來方向。
蔡醫師指出,植物肉雖以植物原料為主,但其生產過程高度加工,涉及大量能源、運輸、包裝、穩定劑與香料等。多項評估顯示,同量蛋白質下的碳排放與環境負荷並非必然低於天然肉類,部分研究甚至顯示差異不顯著,需以實際全生命周期分析作為評估基礎。蔡醫師提醒,長期大量攝取此類食品對健康價值的疑慮需要以科學證據支持,呼籲公眾理性評估飲食結構。
在價格結構的變化。初期以「平價替代肉」為號召,但在高加工度與供應鏈波動影響下,實際市場價格往往高於傳統肉類,造成部分消費者的成本-效益疑慮與替代意願下降。
蔡明劼強調,植物肉並非完全無價值的食品類別。他建議將植物肉視作偶爾變換口味與增加蛋白質來源的選項,而非長期主食。真正健康的蛋白質來源仍以「天然、少加工、原型食物」為主,包括魚肉、雞肉、雞蛋、毛豆、豆腐與豆漿等。演講強調,飲食應回歸簡單與穩健,才能實現長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