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南中醫師公會專欄〉中醫調理體質改善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為吸入或接觸過敏原後,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反應,進而造成鼻黏膜發炎的一種過敏疾病。台灣氣候潮濕,在這樣的環境下塵蟎與細菌容易孳生,加上現代化飲食及生活作息下使得過敏疾病盛行率逐年上升,尤以兒童罹患比例最高。根據對台灣兒童的統計,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約為30-50%(大台北地區比例最高),氣喘的盛行率約為15-20%。

過敏性鼻炎典型的症狀有鼻子癢、打噴嚏、流鼻水和鼻塞,可能造成皮膚癢、眼睛癢、喉嚨癢、咳嗽甚至是氣喘,而且早晚症狀特別明顯。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屬於「傷風」、「鼻塞」等範疇,是由於感受外邪所致,肺開竅于鼻,而合皮毛,若腠理疏鬆,衛外不固,風寒之邪乘虛而入,侵犯肺衛,肺失清肅,必影響鼻竅的通暢,而見打噴嚏、流鼻水、鼻塞。

中醫治療過敏性疾病會分階段處理,即是「急者治其標,緩者治其本」的概念,急性發作期以改善症狀為主,緩解期則是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療的中藥也大致分為兩類: 「症狀控制」和「體質改善」的中藥,這兩種藥物的比例依照患者的症狀做調整。

常用的中藥方劑可依證型分類,風寒型:使用發散風寒的中藥,如小青龍湯加減。肺氣虛寒型:溫肺補氣、驅風止涕,如玉屏風散加桂枝湯。脾虛型:健脾益氣,如小建中湯、補中益氣湯。腎虛型:溫腎壯陽,如八味地黃丸加減。由於過敏患者常有臟腑虛損與陰陽失衡的問題,依照每個人不同的體質來選擇最適合的藥物,也就是「辨證論治」,可讓體內恢復陰陽平衡與穩定免疫系統,減少發作次數。

秋天是養肺的最佳季節,《黃帝內經》提到,肺屬「嬌臟」,易受秋天肅殺之氣而傷及肺氣,導致冬天常常生病,依中醫五臟養生觀念來看,「秋季養肺」是永保健康強身的王道。中醫理論認為「白色入肺」,因此適合食用白色食物來滋養呼吸系統,如:百合、銀耳、山藥、蓮藕。白色食物多為優質蛋白質來源,有助於修復肺部組織,並有滋陰潤燥、舒緩秋燥的功效。同時應減少辛辣食物的攝取,以及避免食用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及避免接觸過敏原。季節變化溫差大注意保暖,適度運動及規律生活。

(作者∕台南市長安中醫診所醫師蘇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