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張正量∕宜蘭報導
11月7日是24節氣中的「立冬」,象徵冬季正式到來。民間素有「立冬補冬,補嘴空」的習俗,許多民眾紛紛準備羊肉爐、薑母鴨或藥膳燉湯進補暖身。不過,中醫師提醒,進補應視個人狀況調整,腸胃不佳者不宜過度食補,以免適得其反。
「立冬」,象徵冬季正式到來,民間有「立冬補冬,補嘴空」的習俗,中醫師許蘭群指出,立冬進補可讓身體更健康,有助提升免疫力與禦寒力,但若有感冒、腹瀉或便秘等腸胃不適症狀,就不建議大量進補,應先調理腸胃再補。
她建議可選擇溫和養生湯方,使用黃耆、當歸、麥門冬、丹參,再搭配紅棗與枸杞一同燉煮。當歸可活血通絡、促進血液循環;麥門冬能去寒清心、潤肺養陰;丹參具有養氣補血、調和氣血的功效,都是立冬進補的好食材,此外可用深色蔬果如菠菜、芥蘭或火龍果等當季蔬果做最簡單的食補。
傳統中藥材店也推出十味精力湯,良安蔘中藥店李宜峰老板表示,除中醫的養生湯外,可以加上川芎、熟地,川芎活血,熟地,色黑補腎還能讓湯頭更濃郁,加強免疫系統,不同於十全大補湯,精力湯沒有藥味老人、小孩接受度更高。
醫生表示,現代人習慣直接到店裡吃薑母鴨,羊肉爐,但在家裡自己補1包中藥材300元左右就可以一家4口一起補,經濟實惠就能達到進補功效,民眾到可靠商家,才不會用到過期藥材。
冬令進補講求「順時而養」,適度進補、均衡飲食,加上適當運動與早睡早起,才能真正達到強身養氣、安然過冬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