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治療 助藥癮者回歸社會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12日指出,自108年起偕同6家民間機構推動「藥癮治療性社區服務模式多元發展計畫」,以「生活即治療」為理念,每年服務400餘藥癮者,透過行為介入、人際交流等逐步回歸社區,成功甩開心魔戒斷藥癮。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柏熹表示,藥癮治療性社區是以「生活即治療」為理念,透過目的性的日常規範及活動設計,協助藥癮者重建健康的生活型態與正向人際互動,在協助藥癮者復原歷程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衛福部於95年起補助草屯療養院率先投入發展,108年起擴大推動,服務量能已達348床。

衛福部指出,參與本計畫的6家機構規劃治療期程不同,會視個案狀況調整;治療性社區模式也是從完全隔離開始,戒癮者住在機構中,隨功能恢復,逐漸可以固定時間外出、上班、上課等,最終甚至可以到外面租房子住,讓復原力延續。

衛福部表示,6家機構平均每年共收治410至420人,戒癮者以中壯年為主,主要戒治毒品是安非他命,這部分目前沒有藥物可治療,都是通過認知行為介入,導正個案行為。

衛福部表示,本次成果發表會充分展現台灣治療性社區服務的專業化與在地化彈性,而衛福部草屯療養院的醫療整合模式,是由醫療機構主導,提供嚴謹的醫藥及復健支持;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針對藥愛成癮等特殊需求族群,探討「全人減害復原」的處遇模式;社團法人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發展「都會型治療性社區運作模式」,讓藥癮治療性社區融入都會區,與在地共生;以及財團法人台灣基督教主愛之家輔導中心、財團法人屏東縣私立基督教沐恩之家、財團法人基督教晨曦會等機構,提供過來人的關懷、陪伴與家屬支持服務。

衛福部強調,會持續結合各部會、地方政府、醫療機構及民間團體的力量,建立一個更人性化、更全面且服務多元的藥癮復原體系,接住每一個有需要的藥癮者及其家庭,讓他們遠離毒品,重建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