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32歲的上班族葉小姐,長期在冷氣房工作,作息不規律、常加班,夜間失眠且三餐不定時,偏好油炸、甜點與冰冷食物。月經前後,她常出現雙側頭痛、乳脹、下腹疼痛延伸至左右側、咖啡色分泌物,經行第二天經血量多且鮮紅伴血塊,並伴腰酸背痛與頭暈,嚴重時無法上班,月經結束後性交仍有疼痛。醫師確診為確診為子宮肌腺症。經中醫辨證治療後,疼痛與經期不適明顯改善,生活品質逐步恢復。
灣橋榮院傳統醫學科唐佑任醫師指出,女性痛經原因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類。前者多見於未婚女性,與子宮收縮或情緒壓力有關;後者則常見於已婚女性,與盆腔炎、子宮肌瘤或子宮內膜異位等器質性病變相關,其中以子宮內膜異位最為常見。中醫認為子宮內膜異位多屬慢性、根治不易,常兼見氣滯血瘀、寒凝血瘀、瘀熱內阻、痰瘀互結等證型,治療以辨證施治為原則。常用方如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桂枝茯苓丸及少腹逐瘀湯等藥方,藉由溫陽、理氣、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方式來改善疼痛。唐醫師強調,「不通則痛、不痛則通」,證體質對症下藥,再加上患者配合調整作息與飲食,疼痛多能明顯緩解。
唐佑任醫師提醒,平時三餐應以溫熱食物為主,少吃冰飲與苦瓜、冬瓜、絲瓜、蓮藕、西瓜、柚子、水梨、蕃茄等寒性蔬果,外食中油炸類食物如鹽酥雞、炸雞、薯條也應減少。建議多攝取熱飲、高鈣低脂食物、豆類及含薑黃素(如咖哩加胡椒)的料理,有助減輕經痛。
唐醫師指出,經期前可以適量飲用黑糖薑茶或黑糖紅豆湯,因為黑糖有活血作用、薑能溫經散寒,可讓經期更順、減少疼痛;此外,適度做些氣功、太極拳等運動,皆可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子宮內膜異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