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退化 1/4有肌少症

 

醫師張家銘強調,想顧好膝蓋,先救回肌肉。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許多中高齡民眾出現上下樓梯吃力、蹲下膝蓋痠痛、站起來需要扶一下等狀況。醫師提醒,這些並非單純的關節老化,可能是肌肉正在悄悄流失,「膝蓋不是要我們放棄,而是在提醒我們肌肉的重要性」。

大型國際研究分析超過1萬3000名膝關節退化患者資料發現,有1/4的患者同時患有肌少症。研究也顯示,退化程度越嚴重,肌少症比例越高;在最重度患者中,更有26%伴隨肌少症。

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許多生活中細微的變化都是身體的警訊。例如「椅子坐久站起來需要撐一下」、「從樓梯往下走時膝蓋發軟」、「體重沒增加但腿越看越細」都是肌少症的前兆。「肌少症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每天一點一滴…如果我們夠敏銳,身體從很早就已經開始說話」。

他提出幾項警示徵兆:站起來需要扶、或站得很慢;走樓梯覺得大腿沒力、膝蓋發軟;走5分鐘就腿痠、腳步變拖;褲管變鬆、腿部明顯變細;久坐後站起腳會抖。若上述情況頻繁出現,就代表「肌肉已經在悄悄離家出走」。

至於如何從日常生活翻轉退化?張家銘提出3大關鍵:

1.每天動一點,比什麼都重要。研究顯示,有規律運動的人,肌少症機率明顯較低。他強調,不是要做高強度訓練,而是「讓下肢每天都受到些刺激」—快走、原地踏步、抬腿、靠牆蹲,只需10~15分鐘即可,重點在於持續性。

2.定期觀察動作能力。可每2週測試一次「不扶物站起來5次」的速度,若明顯變慢就是肌力下降的訊號。

3.從飲食補足肌肉原料。蛋白質與維生素D是肌肉的關鍵養分,尤其不愛吃肉的長者可透過豆製品或乳清蛋白補充。糖尿病與腸胃吸收差的族群更需主動補齊。

張家銘強調,治療膝蓋退化不能只靠打針、吃藥或手術,而是要從保住肌肉做起。「大家以為年紀大就會退化;但真正讓人老化的,是不動」,呼籲民眾每天多動5分鐘、多補一點蛋白質,就有機會讓膝蓋與生活重新找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