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溪水灣灣

■林瑞麟

灣潭橫豎正反都不像個潭,或因溪水蜿蜒環抱,成就彎曲的地景而得名。

在新北市的新店,除了碧潭,還有幾個以「潭」為名的地方,他們是青潭、灣潭、直潭與塗潭,由新店溪環繞,相依毗鄰。而在這些地名之中,唯有灣潭讓我眷念,因我在那裡出生。               1980年代以前,灣居民以渡船為對外交通工具,直到政府為解決台北市民生用水及青潭堰供水設施的工程與維護,才開闢了聯外道路。母親回憶說,颱風天,灣潭人常因溪水暴漲而無法外出,所以都要「盤山」,才能到達新店街上。「盤山」指的就是沿著居民開闢的山路而行,而那條山路就是現今的「和美山步道」。

當地人將灣潭分為「下埔」和「頂埔」。「下埔」除了「和美山步道」之外還有「屈尺古道」。小時候曾聽祖母說要去礦坑做工,很久以後才知道原那礦坑是「和美礦場」,現已成為遺址。而我住在「頂埔」,這一帶是農地田園居多,也有茂密的竹林,青潭堰也靠近這裡,另外有小粗坑渡、灣潭渡。文史資料記載,新店溪沿岸最多曾有九個渡船頭,現今僅剩碧潭的新店渡還在營運,作為觀光之用。

灣潭與碧潭僅有一溪之隔,卻未因碧潭的風華吸引更多的目光。這樣也好,灣潭維持著悠然靜謐。早年,渡船頭常見船夫倚石而臥,闔眼假寐的閒情。若有人想搭船,只得隔岸對喊,撐渡(the-tōo)船喔,霎時山鳴谷應,迴音層疊,船夫此刻才起身幹活。

灣潭的居民大抵來自泉州,清明掃墓時在先祖的墓碑上可見「安溪.駟嶺」等字。在「國家文化記憶庫」網頁,有一篇賴祥蔚編採的〈新店灣潭地區早期開墾家族史〉寫道:「灣潭的居民只有大約一百戶,道光年間來此開墾的李、林、王三姓,都還有後人在當地居住……」這篇文章的信度很高,正好我的曾祖父與王家有姻親關係,而我的外公則姓李,父親與母親兩家是門牌號碼差四號的鄰居。現在,外公家的三合院建築還有舅舅守著。有趣的是,經營之神王永慶是與灣潭一水之隔的直潭人,與灣潭王姓家族是否有關連就不得而知了。

灣潭有座古寺,名為海會。據父親口述,相傳某日,有一雅士來此,俯臨一灣碧綠,詩由心生,欲書於壁。寺方以玷污牆面為由婉拒,但彼人甚為堅持,僧人視其相貌與氣度翩翩,勉予答應。此事傳開後,村裡有學之士視為寺寶,一面將題詩鑲框保護,一面差人尋找彼人芳蹤,惟數日未獲。詩寫:

山色連溪暗
林煙繞殿涼
花寮清梵罷
一磬禮空王
庚子八月偕李夫人墨雲禮 西山逸士溥儒題壁

原來,西山逸士溥儒就是知名的書畫家溥心畬,也就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兄。而壁上題字年份庚子,推算為1960年。

祖父母或外公外婆還在世時,逢過節年都要回灣潭。外公外婆有10個孩子,可以想見每次聚會的盛況。我喜歡在暑假回去,雖然一路遙迢,但可以野放很久。我是在灣潭學會游泳與釣魚的,那彷彿是居民的天賦,不講究姿勢與方法,然而個個入水成魚。而釣魚取材於竹林,無須浮標,卻常常漁獲滿簍。摸蜊仔,是另一種野趣,常常在撈得足夠回家做一碗鮮湯之時,澡也洗好了,所謂「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近年來喜歡四處走走看看,打開Google地圖,發現他方有以灣潭為名之地時,眼光總要因此滯留。灣潭那灣灣的溪水,無疑是一種綿延的牽連,一直在記憶裡洄流,從未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