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K抑制劑擴大給付 嘉惠血癌友

打破沉默血液癌困境,慢性淋巴性白血病迎向「雙重突破」里程碑。(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近期藝人沈玉琳突發白血病的消息,讓「白血病 (血癌)」再度引發社會關注。健保署10月起擴大給付新一代BTK抑制劑,估2年內嘉惠約300名患者,為台灣白血病治療帶來重大進展,給付模式更是亞洲第一。

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簡稱CLL)患者共計270人,占整體白血病個案數約1成,雖屬少數,但呈現逐年緩步上升趨勢。因CLL患者平均年齡約60-70歲、近9成同時患有一項以上共病,而患者平均患病時程長達10-20年,使得治療管控更加困難。

今年10月,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迎來兩大突破性里程碑,一是健保署擴大給付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作為第二、第三線治療用藥,為非IGHV突變甚至是全基因表現型的患者,預估未來2年將嘉惠300名CLL患者,並可為每位患者每年減少約180萬治療支出。

其次,食藥署核准「雙標靶組合的14個月固定療程」新適應症,可望大幅提升CLL患者生活品質。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葉士芃指出,「基因變異」是影響CLL治療成效與疾病進程的重要預後因子,可用來評估患者對治療的反應度與治療難度,因此,建議患者在治療前先做基因檢測。

葉士芃指出,近年在國際指引與臨床實證推動下,CLL治療已逐漸邁向「雙標靶、短療程、長控制」的新趨勢。最新核准的14個月固定療程療法,也意味著CLL治療進入「可停藥」的創新階段,治療思維從過去的「被動等待復發」轉向「積極長期控制」。

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田豐銘醫師表示,研究證實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可顯著延長疾病無惡化生存期,降低72%的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且新一代口服標靶抑制劑組合療法,相較化療組可降低35%的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停藥後仍能維持疾病控制、延長疾病無惡化生存期。

田豐銘說明,「固定療程療法」讓患者不必承受化療副作用,並有機會不再終身服藥,避免長期用藥的累積毒性負擔,且療程結束後生活更易回歸常態,生活品質明顯提升,對多數CLL患者而言是最切身有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