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台灣經濟「大爆發」民眾卻無感

人工智慧(AI)和高效能運算(HPC)晶片先進封測需求強勁,半導體封測台廠增加資本支出屢創新高。圖為日月光投控高雄廠區一隅。(中央社)

台灣去年(二0二四)經濟成長率達百分之四點八四,今年第一季攀升至百分之五點四八,第二季更突破近百分之八,不僅領先亞洲四小龍,更超越日本、美國與中國大陸等主要經濟體。尤有進者,十月出口又創下歷年單月新高,達六一八億美元,年增近五成,連續廿四個月正成長。預估全年出口可望突破六千億美元。而經濟成長動能主要來自人工智慧(AI)與高效能運算(HPC)需求強勁,推升半導體與相關產業景氣。

從數據上看,台灣似乎正處於一波「經濟大爆發」的巔峰。然而,亮麗的經濟數據反成了政府大內宣,多數民眾依然無感。當政府宣布「人均GDP將於二0二六年突破四萬美元」同時,許多上班族仍為房租、物價、薪資停滯而煩惱。無獨有偶,經濟學家湯普森(Derek Thompson)在分析美國經濟時指出,現今全球正出現「兩種經濟」:一個是蓬勃發展的AI經濟,另一個則是停滯不前的傳統經濟,對照台灣經濟成長竟不謀而合。

半導體、AI與高科技出口產業雖貢獻了可觀的GDP,但僅僅涵蓋少數高技術人力。根據勞動部統計,高科技業就業人口占總勞動力不及一成,而多數民眾仍受僱於製造業、服務業與中小企業。意謂台灣的經濟成長並非「雨露均霑,全民共享」,而是集中於特定產業。

當經濟成長果實集中於頂端,底層民眾的感受自然與官方數據形成巨大落差,從民間消費數據可見端倪。台灣民間的實質消費成長率自二0二三年第二季的百分之十二點七六高峰,一路滑落至今年第一季僅百分之一點三二。意謂著GDP雖節節上升,大部分勞工的實質薪資並未隨企業獲利同步成長,導致消費力反而呈現萎縮。

此外,台灣長期以出口導向為主的經濟結構,使內需市場相形薄弱,消費信心不足;再加上青年低薪與少子化問題,形成一種「外熱內冷」現象。另一個深層問題是經濟結構的傾斜失衡愈趨嚴重,當半導體與AI成為國家命脈產業時,其他傳統產業卻逐漸被邊緣化,營運雪上加霜。這種「AI飆速,傳產失速」的單引擎經濟雖短期推升數據,但長期卻可能削弱台灣的經濟韌性。

此外,所得分配不均的現象日益明顯。二0二四年家庭收支調查調查顯示,最高百分之廿家戶平均可支配所得達二三五點七萬元,最低百分之廿僅有三八點四萬元,差距高達六點一四倍,且較前一年惡化。當頂層資本與科技產業持續擴張,底層勞工的薪資卻難以提升,社會階層的流動性逐漸僵化。這種「M型社會」的趨勢,不僅難將經濟成長轉化為全民福祉,反而引發更多社會焦慮與不滿。

要讓經濟成長真正「全民有感」,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首先,推動企業利潤與薪資連動機制,鼓勵將獲利回饋員工,同時強化勞動保障,縮短工時、提升職場安全與生產力。其次,除了半導體與AI高科技產業外,應積極發展綠能、文創、觀光、醫療等多元產業,培育更多就業機會,讓不同專業與階層都有機會參與經濟成長。

第三,藉由稅制改革與社會福利強化,提升中低所得家庭可支配收入,激發消費動能,建立「從民間出發」的成長模式。第四,減緩高房價壓力,落實居住正義,改善青年就業環境與薪資水準,讓年輕世代買得起房,敢婚、敢生,對未來充滿前景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