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高峰會專題〉AI與永續發展 從中道出發

聚焦人工智慧與文化轉型的第四屆中道高峰會盛況空前,對中道文化高度推崇。(黃華安提供)

 許舒翔:確保AI有利人類發展

中道高峰會下午焦點論壇首場由考試院副院長許舒翔主持,聚焦AI與永續發展的政策推動與文化轉型路徑,探討如何在創新中保持人本價值。

考試院副院長許舒翔表示,AI對人類發展的事例,無論是在智慧醫療、智慧農業還是智慧交通領域,都帶來了更多的便利,然而,AI也存在潛在風險。因此,人們需要對信息和資料進行更深入的判斷,以確保AI未來的發展能夠更好。

針對能源議題,AI對於氣候變化相關資料的研究和抑制已經日趨精準,可望借助AI技術來應對這些問題,不過對於是否擁有面對這一問題的決心,是必須共同探討的。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文化可能會受到AI的影響,包括人形機器人的出現,倫理、風險責任、法律問題等都必須去探討的。

因此,我們應該從中道出發,AI、永續發展和文化,這三者如同交響樂中的三重協奏,需要相互共鳴,未來人類的世界得以更好地發展,不至於走向極端。

中道高峰會下午焦點論壇首場由考試院副院長許舒翔主持。(記者陳柏翰攝)

 陳美伶:人工智能為夥伴 非敵人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表示,自二0一九年起,台灣就開始推動所謂的地方創生政策,這是國家級、地方化的政策。然而,二0二0年突如其來的世紀疫情,使我們意識到,科技、永續發展、人才及創新等還需要關注,這是無法迴避的關鍵。

創新思維如何傳承給年輕人,這是一個挑戰,不過,也需適時放手,允許年輕人在沒有框架的條件下進行創新,這樣才能為未來鋪平道路。

更為重要是永續議題的探討,儘管該議題已討論許久,但實際行動仍顯不足。這個時代AI不可或缺,它非敵人,而是夥伴;而AI所不擅長的,正是中道所關注的,我們常說眼耳鼻舌身意皆有其作用,此即人的價值體現。

焦點論壇一聚焦從中道談AI、永續發展與文化轉型之政策方向,由考試院副院長許舒翔(左二)擔任引言人,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左一)、中道總會理事長陳樹(左三)、穩懋半導體董事長陳進財(右三)、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右二)、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湯紹成(右一)等人與談。(中道總會提供)

 陳進財:完善道德和法律框架

穩懋半導體公司董事長陳進財表示,AI被視為人類社會的重大突破,如同再一次工業革命,預示文化創作、藝術乃至供應鏈管理等領域的巨大潛力。然而,AI的發展也伴隨著泡沫化、道德與法律挑戰,如信息偽造和語音欺騙,威脅社會的誠信體系。

儘管如此,AI在應對氣候變化提升人類生活質量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但要關注的是在發展過程,需要人類智慧和道德引導,AI應作為人類的輔助工具,而非取代。

整體而言,對AI技術的前景可以持樂觀態度,在追求技術進步的同時,必須建立完善的道德和法律框架,以確保其對社會的正面影響。

逾四百人參加第四屆中道高峰會,貴賓出席踴躍,場面盛大。(黃華安提供)

 黃齊元:台灣發展AI 面臨缺電

藍濤亞洲公司總裁黃齊元表示,自己是一名金融家,也是投資銀行家,近年來主要工作是構建生態系統。在AI基礎建設方面,台灣的實力首屈一指,目前台灣的半導體廠商在全球市場居重要地位。

與此同時,美國對半導體的廠商施壓,它把台灣重心的晶片整個挖走,可以從兩個角度解讀,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台灣自主性的延伸,另一種則認為是掏空台灣。無論如何,這都是美國以暴力手段行事的結果。

AI由三個部分組成,即算力、算法和大數據,其中算力是最重要的。有人甚至提出算力即國力的說法,但台灣的問題在於電力不足,嚴重缺電,如今由於AI的影響,全球都面臨著電力短缺。

由於AI技術的飛速發展,永續發展難以維持,因此在探討AI帶來的好處時,不能忽視我們正在步入一個相當危險的世界,而中道代表了一切價值,也期望藉由中道喚醒大眾的意識。

 湯紹成:中華文化智慧化解風險

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湯紹成說,AI發展帶來倫理風險、偏見,以及人類與AI關係定位的挑戰,在AI發展中融入中華文化智慧至關重要。

AI可通過模仿創作與思考挑戰人類的獨特性,如果人被工具化,可能會失去目的性,需要重新界定人的自由與尊嚴,以應對AI帶來的挑戰。

湯紹成表示,中國文化尤其是儒釋道思想,可以為AI提供倫理規範,而西方目前較為接近的是康德的哲學思想。不過,中國的儒家思想強調和諧共生,有助於構建與西方競爭性較強的AI不同的倫理框架。

焦點論壇二聚焦當前AI、能源、永續與文化轉型運作與檢討,由ESG世界公民數位治理基金會董事長陳春山(左起)擔任引言人,與談人包括佛光大學校長趙涵㨗、叡揚資訊董事長張培鏞、中道總會理事長陳樹、Aiworks執行長黃琇琳、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夏允中。(中道總會提供)

追求中道世界 掌握AI契機

 陳春山:用文化引導科技發展

ESG世界公民數位治理基金會董事長陳春山指出,人類正處於一個轉變新時代,未來應由文化轉型設計引導科技進步,絕非讓科技來引導文化走向。

AI發展必然超越人類,面對AI強大的運算模式,應以中道找出大家可以接受的方案,而台灣應成世界公民科技島,為人類找到永續發展的未來模式。

我們應要追求一個中道的世界,打破國族主義,找尋人類出路,讓AI幫助世界發展,訂出以二0五0年為目標的發展計劃,AI會帶來改變,卻也會是台灣的機會,用更大的心提出策略與行動方案,AI有機會發展為下一個兆元產業,成為台灣未來的護國神山。

科技與文化如同人的雙足,走路時得交互向前,只發展科技,就如同單足跳躍,終究是得摔跤的,所以科技與文化一定要以中道為本去平衡發展,人類的世界才能變得更好。

中道高峰會由各產官領袖聚焦探討AI與永續發展的政策推動與文化轉型路徑。(記者陳柏翰攝)

 趙涵㨗:中道讓AI應用於正途 

佛光大學校長趙涵㨗指出,AI的思考模式是人類所制定的,AI之所以會變壞,在於幻覺與虛假數據,所以AI一定要在倫理及法律規範下發展,就是要符合中道,否則AI發展的最後的結果,可能會讓人不寒而慄。

目前詐騙集團用來引人入彀的詐騙劇情,很多也是使用AI生成的,的確是讓一般民眾防不勝防。

只有中道能控制人類的貪念,也才能讓AI應用於正途,中華民族五千年之道統所強調的就是中道,強調以誠信無價之心堅守中正不偏的中道,就是人類文明與科技發展的基石。

 張培鏞:持續推動節約永續

叡揚資訊董事長張培鏞指出,華人世界向來關注中道議題,中華文化則是中道的整體表現,站在資訊軟體業者的立場,軟體的思考模式、運作習慣、做事方法,其實都是人類輸入的,AI是人類餵它什麼,它就產出什麼,所以最重要的是,人類不要把AI帶偏教壞。自一九七五年以來,AI取代人類就不斷被討論,但AI也只在特定幾個項目表現出極強的能力,整體上仍無法廣泛取代人類。

AI運算非常耗能,而目前開發的大語言模型是愈做愈大,愈大愈耗能,所以AI設計需要規範,設計與應用都要合理化,不是任何作業都要盲目的使用AI,如果只是使用特定功能運算,應可改用更專業的小語言,就會更省能源。

慶幸的是,硬體與軟體不斷提升,使用AI進行同樣的運算,目前已比過去節能達百分之三十,但是仍應繼續節能,就像公文無紙化推出的二十年來,台灣地區已省下一千座一0一大樓高度的A4紙,ESG的精髓就是節約永續,我們應繼續努力推動。

 黃琇琳:職涯焦慮AI債 衝擊大

Aiworks執行長黃琇琳表示,AI發展愈來愈快速,功能也愈來愈強大,隨AI而來的,就是人類的職涯焦慮,設計出AI這種大語言模型的軟體工程師,卻成為第一個重災區,由於就業環境改變造成職位減少,人才可能出現斷層,反而不利於未來AI技術發展與提升。

軟體產業、媒體業都受到AI非常大的衝擊,但是據統計在二百餘家企業中,有四成的部門正在試行AI,三成五的單位也正在找資源來推動AI,但這些年來卻只有百分之一的AI導入產生出營收成效,這說明著企業明顯高估了AI的效果,但卻同時造成員工壓力,讓員工感到倦怠,進而產生「AI債」,所以健康的AI作業樣式,應是與人併存的共同作業。

AI造成的負面效果要多注意,AI用久了以後,會產生極高的同質性,斲傷這個世界的多元性,減損人應有的溫度與價值,所以更應依循中道理念,貫徹倫理,成為AI發展的準則,以人為中心達成平衡與和諧,不要讓未來的世界看來都很相似,減損世界原該有的繽紛色彩。

 夏允中:中道為AI發展基石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夏允中表示,有意識才能稱為人,所以AI再厲害,永遠不可能發展成為人。

有造物主才能稱為宗教,而中國傳統的儒釋道卻沒有造物主,所以不是宗教,看看東西方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就能明白,神鵰俠侶中的郭靖,是努力加上機緣練就曠世神功,但西方英雄如超人的超能力,卻是與生俱來。

儒學大師牟宗三認為儒釋道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文化,並早已成為我們的集體意識,更是中華文化的DNA,而儒釋道的集體意識就是中道的精神。

AI雖是由人類所開發,但AI沒有意識,更不懂得緣起性空,愛與關懷從來就不存在於AI的決策之中,所以不能讓AI引導人類文明的發展,如事事依賴AI決策,則世界將會被惡所控制,人才應是AI應用的主體,符合中道就是AI發展最重要的一環。

(採訪團記者∕黃翠娟、康子仁、王超群、傅希堯、陳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