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補腎固本 依體質調理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立冬後,氣溫逐漸轉涼,冬季正式揭開序幕。中醫強調天人相應、順時養生,冬季養生的重點在補「腎」固本,提醒依體質進補,並可搭配穴位按摩和泡腳。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莊孟臻表示,以中醫的觀點,冬季應早睡晚起,有助於腎氣的收藏;同時應做好保暖措施,特別是清晨出門運動者,要注意頭部、頸部與四肢的保暖,避免冷空氣刺激誘發心血管不適。

飲食應多食黑色入腎的食材,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山藥、栗子等;體質虛寒者可適量食用羊肉、薑母鴨、麻油雞等溫補食物,但須量力而為,不可過度。

進補時應依個人體質調整,如氣虛者宜補氣、血虛者宜補血、陽虛者可溫補,避免盲目「補過頭」,以免出現上火、口乾、失眠等失衡情況發生。

莊孟臻表示,可搭配穴位按摩,進一步強化保健效果,如「湧泉」、「太谿」、「腎俞」、「關元」等四個穴位具有養腎之效,可透過按摩、艾灸來刺激穴位。

此外,冬天泡腳亦是簡單又實用的養生方式,建議使用溫水(不宜超過40度)加入艾葉、乾薑或桂枝,可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每晚泡腳10至15分鐘,有助放鬆神經、改善睡眠,並可預防因寒冷導致的心血管緊急狀況。

莊孟臻提醒民眾,冬天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尤其在清晨與深夜氣溫偏低時,容易引發高血壓、心絞痛、心肌梗塞與中風等急性發作。

冬令進補固然重要,更應注重防寒保暖與心血管保健,做好日常自我調養,減少突發風險;冬季養生關鍵在於「藏精養氣、護心固腎」,透過合理飲食、適當運動、足浴按摩與作息調整,搭配中醫藥膳與穴位保健度寒冬,為來年健康打下穩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