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釣魚郵件詐騙 全支付39案難求償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全支付傳盜刷,銀行局說明,此案為隨機發送釣魚郵件,若當初是由民眾自行輸入卡號、帳戶等資料,機構端可能會認為使用者未善盡保管資料義務,民眾確實較難提出求償。

擁有六百七十四萬用戶的全支付近期傳出遭盜刷事件,金管會二十日表示,初步了解有兩類態樣,包括全支付遭冒名以APP更新名義廣發釣魚郵件,共三十九案,另一件屬於店家疏漏。

根據金管會統計,全支付九月代理收付金額達六十三點四五億元,穩居電子支付龍頭寶座,且全支付九月使用人數為六百七十四點七萬人,在業界排第三名。近期全支付傳出遭盜刷事件,引發外界關注。

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張嘉魁說明,全支付十一月六日通報重大偶發事件,依規定十一月十七日交報告到金管會,經初步了解,相關事件跟全支付內部系統沒有關係。此次盜刷分成兩個態樣,第一種是消費者跟特定商家有爭議款項,共一件;第二種是全支付遭冒名以APP系統更新為名發送釣魚郵件,共三十九件。

張嘉魁指出,第二種是不法人士冒名全支付廣發釣魚郵件,以全支付APP更新為名義隨機發郵件,全支付在十月三十一日也通報一六五阻斷詐騙網站連結,業者在APP跟媒體上也呼籲用戶提高警覺,提醒驗證時增加簡訊機制,並進行防詐宣導,業者也持續灌輸消費者保護意識,持續進行網頁監控等。

銀行局官員解釋,此案屬隨機發送釣魚郵件,全支付也提到有些民眾並非客戶,但也收到釣魚郵件,民眾點選不明連結後,包括整個APP更新、後續綁定金融工具如信用卡號碼、銀行帳戶號碼等都有輸入的話,確實比較難做求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