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南投45歲吳姓男子6年前洗澡時摸到右頸鎖骨旁有個10元大小的硬塊,此外身體沒有任何不適,然而硬塊迅速變大急就醫,確診為第4期肺腺癌合併腦部多處轉移,突然的噩耗讓他面臨生離死別,當時他才39歲,2名女兒讀國中和國小,家裡還有老婆和媽媽,「我沒有退路,要和醫師聯手抗癌拚一拚。」
吳姓男子接受腦部放射治療與化學治療,歷經藥物副作用及骨轉移劇痛,台中榮總胸腔部團隊為吳男進行免疫染色檢測,發現腫瘤免疫指數(PD-L1)表現高,因此採取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成功控制腫瘤、減輕疼痛,體力逐漸恢復,日前重返職場令他振奮。
台中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曾政森說,吳男為典型PD-L1高表現且無標靶基因突變的第四期肺腺癌長期存活病人。根據多國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僅接受化學治療的患者,使用免疫治療者可延長約8個月的整體存活期,顯示免疫治療對此類病人具有顯著的長期疾病控制潛力,並為臨床治療策略帶來了新的希望與方向。
胸腔腫瘤科醫師李柏昕指出,精準醫療的核心在於「為每位病人找到最適合、最有效、副作用最小的治療」中榮研究顯示,若基因檢測能配對到合適的標靶藥物,不僅效果優於傳統化學治療,副作用也相對輕微,整體存活期相對傳統治療能更延長;即使無法配對到標靶藥物,免疫治療是一種透過解除腫瘤對免疫系統的「剎車」作用,重新喚醒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的治療方式,同樣展現令人期待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