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大師講堂 追憶斷背山

 

《斷背山》上映已經20週年,李安受金馬獎之邀,舉辦大師講堂,暢談拍攝心路。                      (金馬獎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

金馬獎頒獎在即,又值《斷背山》上映20週年,金馬影展特邀導演李安舉辦大師講堂,於電影映後與執委會主席聞天祥老師進行對談。從製作源起、劇本改編、場景定位、演員選角、女性觀點、經典場面等多重維度,深入解析《斷背山》攝製過程與幕後趣聞。

李安感慨,電影有其命與運。《斷背山》原著僅30頁,這個存在主義式的故事,輾轉多年回到他手中,又遇父親過世與生涯低谷,處於疲憊和絕望狀態,全片看似拍得鬆散,卻深受「電影之神」眷顧。李安導演也好奇,緣何本片具有如此魔力,公映後得到全球觀眾認可,創下票房和獲獎佳績。

「我拍這部片的時候很累,只想把演員表演盡量保留下來,拍法也很簡單,和第一第二部差不多,沒什麼漂亮的鏡頭,不曉得觀眾為何那麼喜歡」李安導演形容,類似春蠶,用僅存的力氣,吐出最後幾口絲線,未料到,織就一幅史詩佳作。聞天祥覺得,這是一部表面不溫不火,實則至情至性的感人電影,《斷背山》入圍與得獎項目,共計300多個。

聞天祥詢問李安,如何看待片中聚焦同志情誼,李安坦言,拍攝當下,並無過多擔憂。起初定位為藝術電影,受眾人群較窄,直至購物中心都看得到宣傳預告,電影紅起來了,導演才開始感到緊張與後怕。如此「大逆不道」的內容,一個外國人,拍一部美國最陽剛的西部電影,卻講述牛仔的同志情深,李安感覺自己捅了大婁子。但轉念又想,片中真摯動人的情感,演員精湛的表演,以及細膩的女性關懷,定格在影像中,不論時光如何流逝,譬如間隔20年再看,依然不顯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