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公教年金改革議題近日再度成為立院朝野攻防焦點,在野黨力拚十二月將停砍公教年金修法三讀過關,民進黨則反批在野黨停砍公教年金不合理。站在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年改確實關乎世代正義,軍公教勞的退休年金也皆應有所保障;但是,民進黨執政通過的軍公教年改卻是以粗暴手法強行闖關,不但並未凝聚社會共識,更造成許多負面效應。質言之,年金制度確實需要改革,但違背正義的年金改革卻須導正。
軍公教年改至今所得替代率已減少九個百分點,大致介於百分之三十六到六十六。民進黨反駁停砍年改,理由之一是退休公教「不必工作卻可以領超過六成薪水,平均每月可領超過新台幣五萬元」。此一說法似乎言之成理,但「領超過六成薪水」卻是只見到領高替代率的「樹」,沒見到所有退休軍公教的「林」,低薪、低年資退休人員的經濟安全正逐漸遭受威脅。
回頭檢視蔡英文執政時期推動軍公教年改,當時民進黨挾完全執政優勢,將蔡英文所說的「溝通、溝通、再溝通」拋諸腦後,強力輾壓在野黨和民間發出的呼聲,以致留下許多嚴重的後遺症。其一,在退休軍公教所得替代率逐年降低的同時,近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卻快速攀升,二0一二至一四年甚至還突破百分之二通膨警戒線,二0一七年十二月到二0一四年十二月增幅約為百分之十一點四七。簡言之,退休軍公教同時面臨著年金減少、物價上漲雙重壓力。
其二,軍公教年改之後,最近幾年公教人員缺額問題更趨嚴重。十月初有台北市議員在質詢時指出,截止八月底台北市政府缺額高達近八千人;去年,桃園市公務員每月平均加班時數十一點三小時,遠高於全台的二點八小時,各機關平均離職率百分之五到七,人力空缺難以補齊。全台公務機關缺額問題嚴重,關鍵原因之一就是近年高普考報考人數急速下滑。
不僅公務單位喊缺人,今年七月全台公立中小學缺了將近兩萬名老師,九月開學前還有近一千五百個缺額,甚至到了十月快結束還有學校在徵老師。據統計,近五年來新領取教師證實際投入教職的人數比例從百分之七十點九驟降至百分之六十點一,教師證成為許多人備而不用的證照。公教過去被視為打不破的「鐵飯碗」,如今「鐵飯碗」卻也生鏽了,關鍵因素就是年改之後有意投身公教的年輕人望而止步。
年改不但造成公教人員青黃不接,拖累施政效率、損及學生權益等後遺症,民進黨政府更是食言而肥。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就怒批,政府依法應該撥補退撫基金,但是卻連續三年短編,「有公平正義嗎?」民進黨抨擊在野黨「原本再三年就可以完成的年金改革,可以確保一個世代公教退撫基金不會用罄」,但自己卻不依法填補退撫基金缺口,刮別人鬍子之前是不是更該把自己的鬍子先刮乾淨?
更進一步來看,民進黨滿嘴世代正義,實際上卻只是空頭支票。勞保年金改革至今不但毫無進展,更侈言撥補也是改革,勞保潛藏債務甚至還從十點三兆元暴增到十三點二兆元。所謂「正義」,只不過是民進黨為了選舉的逢場作戲吧!
軍公教年改,不僅在野黨認為應該停砍,前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也曾直指年改是失敗的社會溝通,難道民進黨還想失敗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