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探索 〉陸日矛盾擴大 台困境難解

日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日本有事」論述,引發日本與中國大陸關係緊張。(路透)

李銘義

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於十一月七日在國會答詢時,強調若中國大陸對台採取武力行動,恐構成日本「存亡危急事態」,屆時可依據《安全保障相關法》行使集體自衛權,此言論立即讓日陸關係趨於緊繃。

如果台海有事,高市早苗援引集體自衛權而欲「出兵」的論述,進一步分析可能的方式有三:一是加入台海軍事衝突;二是出兵護衛航道上的日船;三是自台灣撤回日僑。

高市早苗十日在眾議院備詢時再次表示,對於「台灣有事可能構成存亡危機事態」的相關發言,是依照政府既有見解,「沒有撤回或取消的打算」。但她承諾,未來將避免針對特定假設情形公開表態。

高市內閣 難重返安倍路線

高市早苗以現任首相身分,在國會提出「台灣有事、日本有事」,超越已故日相安倍晉三在國會議員任內的言論;但即使如此,高市內閣也不可能再回到昔日的「安倍路線」。主要觀察有三:

其一,自民黨在國會未過半數,係以聯合內閣執政;其二,支持和平憲法修憲的日本民意,據NHK今年五月調查只有百分之卅九,反對與不置可否的比例占多數,顯示社會尚未有共識。其三,日本能否出兵,美國態度才是關鍵。

拜登主政時曾四度在媒體追問下,稱大陸若攻台、美國會「出兵」;但拜登每回做出口頭承諾後,國務院又即澄清美國對陸政策不變。現在是川普主政,「避戰」是主軸,美日有安保軍事同盟,美國絕不會讓日本捲入台海戰爭。

其實,川普迄今從未表達要軍事介人台海爭端。且駐日美軍已在減少,重兵正逐步移到第二島鏈;美國在第一島鏈係以日本與菲律賓為兩大犄角,台灣則被要求需大幅提高軍備。美方西太平洋的戰略部署中,台灣有被放空的意味。

美日有同盟 台無共同利益

再從國家利益著眼,高市早苗稱「台灣有事、日本有事」,係以日本安全受到威脅所做出的回應,高市要保護的是日本、甚至是美國利益,而非台灣。局勢發展有三個觀察指標:

其一,台海若真發生衝突,台日不會有共同利益。事實上,在台美僑、日僑都早有撤僑計畫。況且台日之間並無共同防禦機制,加上川普希望明年四月訪陸,美陸峰會前不希望橫生枝節。

其二,韓國釜山「川習會」後,美陸關稅、貿易戰有暫時停火跡象,且未談到台灣問題。日本的背後是美國,美方不認為此時是打「台灣牌」時機,因此,既使陸日矛盾持續擴大,日台關係也不會走得更近。

其三,「川習會」中,習近平表明美陸要「算大賬」,要多合作、不要陷入相互報復的惡性循環。只要川普欲推進G2格局,台灣就只是川普眼中「桌上的筆尖」。對川普而言,台積電問題已經處理,剩下軍售與擴大赴美投資,只會讓台灣困境雪上加霜。

台灣近期涉外事務中,國人還聚焦在總統特使林信義出席韓國舉行的「亞太經合會」(APEC),以及副總統蕭美琴赴比利時「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演說。但對台灣外交有實質幫助嗎?

林信義在APEC峰會中,與習近平只是擦身而過,全無互動;明年APEC峰會在大陸深圳舉行,屆時台灣代表能否順利出席?已提前成為焦點話題。

中國大陸已舉辦過兩次APEC峰會。一次是二0一四年,當時是馬英九主政,兩岸關係較好,雙方還簽署貿易與旅遊協議;另一次是二00一年扁政府時期,台灣因出席代表人選問題與中國大陸發生分歧,最終選擇不出席。

大陸已表示「一中原則」是「中國台北」參與APEC的政治前提、「在這個問題上,中方立場是明確和堅定的」。簡言之,賴政府若不接受大陸條件,最後關頭確有可能不參加。

副總統蕭美琴七日赴比利時,在IPAC年度峰會發表專題演說。(中央社)

再看,副總統蕭美琴赴比利時出席IPAC峰會並發表演說。賴政府高調凸顯是我外交大突破,但真相值得細究。

其一,IPAC資金有三個來源:一是索羅斯的開放社會基金會;二是來自美國民主黨政府時期的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但已遭受川普政府斷絕財源。第三個主要財源是台灣民主基金會。

持平而論,蕭美琴能入境比利時確實有加分。但蕭以該聯盟贊助者身分受邀,演說場域為IPAC租用歐洲議會大樓內會議室,與「蕭美琴在歐洲議會演說」有很大的出入。再者,演講對象為IPAC成員,並非全體歐洲議會議員,亦非各國實際掌權者,無權力作出有利於台灣的政策。

其實,相較於對歐外交,美台關係更受國人關注。賴、蕭上任逾一年半,遲遲無法進行美國過境外交,預料在明年四月美中峰會之前,賴、蕭想要安排過境訪美也不會成功。

美國總統川普(左)推G2格局,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希望美陸「算大賬」。(路透社)

美陸峰會前 過境外交難行

今年是「馬習會」十週年,但當下的兩岸關係還看不到轉寰跡象。民進黨立委沈伯洋近日被重慶公安局立案調查,甚至要發布全球通緝;但兩岸本來就簽有共同打擊犯罪協議,不解賴清德總統為何找上立法院長韓國瑜?

從賴「十七條」與陸委會相關發言觀察,民進黨執政下持續禁限制兩岸各項交流活動。台北與上海的雙城論壇已推遲到年底;國民黨主席鄭麗文若要啟動國共論壇、赴陸訪問,是否也會遇到行政審查卡關?

台灣明年有地方選舉,雖然和兩岸關係的關連性較小;但明年農曆年、寒假起的基層社區、里長赴陸交流,民進黨政府是否又會祭出反滲透法、國安法等,重演約談、調查戲碼?

明年南台灣縣市長選戰中,藍白合或有與綠一搏機會,但賴清德為鞏固基本盤,也極可能親自操盤。從「大罷免」經驗來看,即使南台灣有任一縣市被泛藍翻盤,賴也可能以「沒有輸」回應。

(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副教授李銘義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