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你以為走路只是移動?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博士提醒,走路其實是一套精密的「分子工程」,牽動血管、大腦、神經與基因表現。越走,身體越接近最佳化;不走,器官便用更殘酷方式讓你付出代價。
黃軒指出,當身體進入「快走」節奏——會微喘但能講話的速度,血管與心臟會產生關鍵變化。
第一,血管內皮細胞被喚醒。快走增加血流剪力,可刺激血管釋放一氧化氮(NO),維持血管彈性、延緩硬化。研究顯示,僅8週快步走訓練,即能提升NO生成並改善內皮功能。
第二,心臟負擔平均分散。快走能提高心輸出量、降低動脈阻力。研究指出,中年族群如能每天7,000-9,000步,總死亡率下降可達50-70%。
第三,「三高」同步改善。規律快走12週,可降低收縮壓與舒張壓;飯後快走10-15分鐘有助控制血糖;每週3-5次快走 30-45分鐘,更可降低壞膽固醇(LDL)、提升好膽固醇(HDL)。
除了心血管,走路更被視為「最簡單、最便宜的抗老處方」。2024年《Nature Medicine》研究指出,每天3,001-7,500步,能有效減緩阿茲海默病的關鍵蛋白——tau與β-類澱粉蛋白的累積。
研究追蹤296名具阿茲海默風險者長達14年,發現:3,001–5,000步/天:tau累積速率下降40-56%。5,001-7,500步/天:認知退化下降34-45%。超過7,500步後,效果趨緩。
黃軒警告「不走路,比你想的更致命。」久坐已被列為慢性病高危險因子,甚至與抽菸並列。久坐超過8小時,身體會出現4大危機:心臟:血流停滯、壓力升高,死亡率增加20-40%。大腦:供血下降,執行功能與記憶力衰退。癌症:打亂胰島素訊號,提高大腸癌、乳癌風險。糖尿病:胰島素抗性上升,代謝能力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