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我國腎病整合照護,醫界與政府首度推出在地實證基礎、標準一致、可直接落地執行的「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照護流程共識」,明確指引臨床流程「何時介入、何為標準」,讓全台跨科別、跨層級的照護得以同步,提供全面且具品質的照護體系。
衛福部常務次長莊人祥說明,這次共識是結合各大醫學會的最新臨床證據與本土照護經驗,將全國腎病照護「流程化、標準化、可追蹤化」,把過往較為抽象的「知道要做什麼」原則,轉化為「每一步該怎麼做」的具體流程,讓理論不再停留在教科書式的指引層次,而是真正落地成為各級醫療院所都能遵循的作業準則。
台灣腎臟醫學會秘書長許永和指出,過去指引常提醒要控制三高在目標值內,但未明確列出何時應調整藥物、何時需要轉診,第一線醫療人員往往得自行判斷,而不同科別的處置標準不一致,患者可能在反覆轉診中失去追蹤或面臨資訊斷層。
然而,在新的共識中,除了設定明確的達標值外,也列出具體轉介標準,讓醫護人員可以依照SOP及時調整治療計畫,不再各自摸索,而是有一套清楚、可直接遵循的流程,也讓患者不會錯失黃金介入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