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主計總處公布薪資調查,今年一至九月平均經常性薪資為四萬七七五一元,年增百分之三,創下二十五年來同期最大增幅。這個新聞理應可喜可賀,但進一步檢視,竟有百分之六十九點七七上班族領不到平均薪資,同樣創下新高。近年來台灣經濟表現看似不俗,但令人納悶的是,為什麼受薪階級對經濟成長的喜悅普遍無感?
台灣經濟表現好不好?從數據來看,的確有亮眼之處。遠的不說,今年十月上市櫃公司合併營收高達四點六四兆元,雖然略低於九月的四點六八兆元,但仍創下歷史次高紀錄;而且較去年同期大增百分之十一點四五,為歷年十月最佳表現。累計今年一至十月,營收逼近四十一點一兆元,全年上看五十兆元,新的歷史紀錄可望誕生。相較於今年四月川普祭出對等關稅時的陰霾,台灣不僅早就撥雲見日,更堪稱陽光燦爛。
如果說這是曇花一現,或許還不足為道,但另一個數據更顯示「台灣錢淹腳目」:主計總處估計今年台灣超額儲蓄將達四點七兆元,再創歷史新高,明年更可能突破五兆;二00八年台灣年度超額儲蓄還不到一兆,如今四兆卻早已算「矮個兒」,台灣不只很能賺,而且還很能存。
但是,台灣整體錢越賺越多、越存越多,這是絕對的好事嗎?恐怕未必。首先,超額儲蓄代表總儲蓄減去總投資的差額,超額儲蓄越高,代表閒置資金越多;套句大白話,就是有錢不會花,也不會投資。超額儲蓄越多,資金也可能流入房市、股市,有錢人炒股、炒房獲利,台灣又不必課資本利得稅,而阮囊羞澀的市井小民別說買不起房,就算能投資股市也是戔戔之數,即使獲利更與有錢人天差地別。簡言之,過多的超額儲蓄恐成擴大財富差距的動力。
過剩游資亂竄,為資產價格飆漲推波助瀾,此一說法絕非無稽之談。以房價而言,據房仲業者統計,二0一六年全台灣平均新案房價每坪約為二十七點一萬元,今年已達五十五點六元,漲幅不只翻倍;六都當中台北市每坪均價高達一百二十二點七萬元,台南市漲幅近百分之一百四十,新竹市更飆漲近百分之一百五十。房價節節高升,樂了炒家,但一般市井小民卻是買房夢碎。
正因為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馬太效應」威力越來越強,貧富差距就越拉越大。主計總處調查,一九九一年台灣前百分之二十富有家庭的財富是後百分之二十的十六點八倍,二0二一年已達六十六點九倍;立委黃國昌推算台灣所得最高百分之五與最低百分之五的差距達一百五十倍,而馬英九執政時僅七十五倍。民進黨政府總愛大談台灣經濟「亞洲四小龍之首」,卻避談所得分配更為不均,這就是典型的報喜不報憂。
民進黨之所以如此鴕鳥心態,關鍵因素就在於民進黨政府的偏頗產業政策正是催化劑。今年前十月電子及資通產品出口比重為百分之七十三點二,二0一六年全年則為百分之四十三點九;高科技電子產業獨領各產業之風騷,薪資也水漲船高,但僱用人數占全體勞工的比重卻僅百分之十左右;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坦言,產業兩極化反映在受僱員工薪資差距。
除了薪資差距持續擴大,台灣GDP的分配,也長期趨向重營業盈餘、輕受僱人員薪酬。整體而言,台灣越來越有錢,「窮忙族」也越來越多,民進黨政府的對策卻還雲深不知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