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韋彤報導
臨床上很多人會以為「壓瘡是高齡者必然會出現」的特定問題,然居家醫療醫學會創會理事長暨台中東山聯合診所院長郭啟昭醫師表示,壓瘡的形成並不是單純與年齡有關,而是與「痛覺是否能及時提醒更換姿勢」息息相關。高齡者或糖尿病患者,因痛覺逐漸遲鈍,對壓力的感受也跟著遞減,一旦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局部血液無法正常灌流,皮膚就會開始出現壓瘡初期徵象。
郭啟昭醫師提到,壓瘡的分期主要依皮膚與深層組織受壓後的變化來判斷。最初第一期會出現局部發紅、按壓不會退白;若沒有減壓,便可能進入皮膚開始破皮的第二期,持續惡化後,第三期會見到更深層的組織受損,常伴隨感染;最嚴重的第四期則可能出現深部組織壞死,甚至看到骨頭的情形。郭醫師提醒,瞭解分期的目的,是協助照護者能在第一期就察覺異狀並阻止惡化。
這些變化在過程中往往不是劇烈發生,而是悄悄累積而來。許多人把壓瘡視為突然出現,但實際上是因為身體的疼痛提醒機制變弱,讓受壓部位沒有被及時注意。郭啟昭醫師強調,壓瘡是可以從第一期就被發現、被阻止的,只是常被忽略。家屬或照護者若能瞭解壓力造成血流中斷、進而讓組織逐步受損的機轉,就能知道「早期減壓」遠比等破皮後才開始補救來得重要。
居家護理≠居家醫療 家屬觀念決定照護成效
不少壓瘡的惡化正是於居家照護時發生,郭啟昭醫師指出,居家護理能協助換藥,但無法抽血檢驗、確認感染或營養相關數據,容易忽略了造成傷口久未癒合的核心原因。而居家醫療會搭配抽血檢驗與臨床評估,幫助了解病人的整體狀況,再根據情況決定傷口照護策略。
郭啟昭醫師進一步說明,壓瘡照護的重點不僅僅是勤換藥,而是需要先瞭解「為什麼會沒有好」的根本原因。他也提醒,家屬在洗澡、翻身時,要特別注意容易受壓部位,例如骨盆上方、薦骨區,這些點是壓瘡最容易從第一期慢慢累積惡化的區域;「若能早期發現並及時減壓,許多後續繁雜的照護程序都可以避免。」
換藥不是唯一照顧重點 營養決定體內修復機制
郭啟昭醫師觀察,在照護壓瘡過程中,家屬最常犯的一個誤判,就是看到傷口變乾、結痂,就認為情況改善。醫師提醒,還需要注意是否持續出現紅、腫、熱、痛等徵狀,都有可能是傷口感染的警訊。壓瘡是否能逐漸收攏、往修復方向走,關鍵在於體內修復機制能否啟動,而營養狀態是最重要的基礎。
郭啟昭醫師提到,許多居家照護的長輩,白蛋白普遍偏低,身體也容易水腫。即便吃得下,吸收能力也不見得良好,在必要的情況下,會依醫師評估使用白蛋白輸注方式協助補充。有些病人在補充後,數天內尿量增加,水腫改善,但這仍需視病況而定,由專業醫師評估使用。
敷料依傷口階段使用 才能真正幫助傷口修復
談及敷料使用,郭啟昭醫師強調依傷口的階段與狀態判斷是關鍵。第一期若能及時避免持續受壓,許多情況便可明顯獲得改善,第二期則會再依外觀、濕度、與組織狀態選擇不同材質和功能的敷料,臨床上醫師與護理師會依每位病人狀況協助評估。
郭啟昭醫師也分享,隨著醫療的演進,敷料的功能性與材質選擇都有長足的進步。部分凝膠型敷料在使用乾燥後會形成透明覆蓋,能穩定並保護傷口區域,協助維持較適合細胞生長與組織修補的環境;而具有功能性的成分,譬如說肌肽也能夠輔助緩解並縮短傷口發炎的時間,間接避免傷口的感染惡化,同時亦可促進血管的修復、膠原蛋白的增生,幫助傷口縮口與上皮化。郭醫師重申:敷料扮演重要的輔助角色,但仍不可忽略減壓、營養狀態與感染控制的重要性。如果壓力源沒有移除、營養不足,或感染沒有被辨識與處理,再好的敷料也無法真正改善傷口情況。
面對快速老化社會 提前準備才能讓晚年保有生活品質
台灣已進正式入高齡社會,而壓瘡即高齡退化表現中的一環。郭啟昭醫師提醒民眾要及早開始養成適當的運動習慣、重視並控制慢性病與飲食營養,維持晚年的體能自由與生活品質的同時,減少臥床所造成的家庭照顧壓力,贏得健康愉悅的人生下半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