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80多歲男性,在60多歲時罹患大腸罹,治療完成過5年再度復發,第一次復發後,接下來每2、3年就復發一次,總共經歷了4次的肝轉移,但幸好個案警覺性高,積極追蹤,透過液態切片定期篩檢及早發現轉移並切除,防患於未然。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自民國95年起,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1年成為年發生率第1名的癌症,平均每天約有41人確診大腸癌。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王輝明表示,大腸癌復發程度可分為低危險、中危險與高危險3種等級。臨床經驗上,約有2成的病患屬於高危險復發機率等級。
此外,王輝明指出,手術或化療、甚至標靶治療結束後,並非代表完全痊癒,研究顯示,整體大腸癌治療後兩年內復發機率高達40%,即使治療後第五年的再復發率仍有5%。
監控癌細胞有許多不同的方式,王輝明說,過去透過大腸鏡影像觀察癌細胞,受限於影像解析度,0.5公分以下的腫瘤幾乎難以察覺,恐有耽誤治療時機之虞;組織切片以侵入性手術取得腫瘤組織後進行基因分析,由於僅取得部分組織,無法了解整體癌細胞的變化,加上腫瘤體積有限,要多次取得檢體的困難度較高,對於高復發危險群的病患追蹤大不易。
因此,針對高復發危險群的病患,像是家族有大腸癌病史、飲食上偏好油炸燒烤等,建議透過非侵入性癌症基因檢測定期追蹤。
王輝明說,非侵入性癌症基因檢測靈敏度高,篩檢速度快,患者只需抽血,不需恢復時間,有利於醫師隨時掌握數據。高復發危險群的病患建議在治療後的頭2年每3個月追蹤1次,第3年開始每半年追蹤1次。
目前已可透過抽血取得液態切片檢測,準確率可達98%,一旦發現患者血液數據異常,醫師即可安排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早治療,才能將癌細胞對身體的影響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