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入VR電玩 原創作者讚《煎熬》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玩VR、打電動,竟然和文化學習有關?文化局先前出版《臺南府城漢藥店誌》,成大學生將內容內化後,設計出《煎熬》漢藥遊戲,作者鄭佩雯昨日獲邀前往試玩,大讚學生深具創意。今年學子想設計神鬼遊戲,相中文化局出版的兩本書籍,希望有機會合作,透過電玩介面,介紹更多台南獨特的文化。
成大心理學系教授楊政達開設「夏日台灣祭」課程,開放不同學院學生選課,並邀請各界業師來上課,去年邀請鄭佩雯前來上課,學生融會貫通後,設計一套《煎熬》漢藥遊戲。學生表示,「煎熬」具有兩層意義,一是漢藥的烹煮法,另一種是代表病人受病痛長期折磨。
VR場景由位於蝸牛巷內、至今開設超過上百年的益春藥房開始,共四種補湯遊戲,採進階方式,包括適合女性、補血潤肺的雪梨紅棗湯;適合男性、補腎強身的龍馬童子雞湯;適合小孩、補充營養的藥膳排骨和適合長者,增強記憶力的天麻鮮魚湯;這些都是漢藥店內會販售的藥材和民眾會食用的補湯,學生設計民眾猶如喪屍般的人前來乞討,想過關就要不斷煮湯為其「進補」。
楊政達說,這堂課的學生來自不同領域,透過自己學習的專業,介紹屬於台灣的文化,去年至日本,廣受歡迎,今年則希望找出日本和台灣有所關連題材,希望以雙方都有的中元節為發想,目標參考文化局的兩本出版書籍《歌舞送行—牽亡歌陣研究》和《溫柔告別—台南喪葬禮俗研究》,預計推出神鬼篇,希望能獲得共鳴。
試玩後,鄭佩雯相當感動,認為文化的傳播若能透過年輕族群能接受的方式,更能保存;古屋基金會也預計出版中西藥行小書,希望結合遊戲闖關,讓青少年更認識這個傳承老祖宗數千年智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