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大腸癌 定期篩檢是王道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62歲張姓男子近幾個月胃口變差、體重減輕、消化困難,並且血便情況頻繁,以為痔瘡發作。某天夜裡腹痛如絞緊急就醫,檢查發現大腸有腫瘤造成管徑狹窄,做了大腸鏡並進行切片後證實罹患大腸癌第3期,進行切除手術且接受半年多的化療後,恢復良好。
 癌症為國人10大死因第1位,其中大腸癌更是連續多年位居台灣10大癌症發生率的首位。門諾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宋孟達表示,國民健康局已給付糞便潛血檢查,凡50歲起至未滿75歲的民眾,每2年可接受1次檢查,若有異常立即進行大腸鏡檢查,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醫師強調,「定期篩檢」可以偵測到早期的大腸癌,治癒機率相對較高,可降低大腸癌死亡的風險。
 大腸癌常見症狀依腫瘤生長的位置而異,若是右側大腸,以貧血、腹痛、腹脹,以及體重減輕較常見;若是左大腸或是直腸,則較常有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的現象,但往往症狀並不明顯。醫師呼籲,有大腸息肉病史、家族中有遺傳性大腸息肉症或遺傳性非息肉症、家族有大腸直腸癌病史、年齡超過50歲,平常多菸酒、缺乏運動且愛吃紅肉、加工食品等危險因子之民眾,「定期篩檢」是遠離大腸癌的保健之道。
 宋孟達指出,大腸癌分成4期,前3期侷限在大腸或淋巴結中,
以手術治療為主,視期別加上化學治療。第4期則是有遠端轉移,雖然多半無法根治,但隨著標靶藥物的進展,加上傳統的化療,還是可以大幅延長生命。
 宋孟達說,大腸癌是相當常見的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極佳的治療效果;即使是已經蔓延的癌症,經過適當的治療還是可以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