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與標籤化感染者可能成為防疫破口,根據最新「愛滋認知大調查」結果,逾5成民眾對愛滋普遍存在負面觀感,且在滿分10分的正向態度支持分數中,台灣人平均只有3.9分,顯示台灣社會對愛滋與感染者具有相當程度的歧視。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國內新增愛滋通報人數已經數年呈現下降趨勢,包括去年跟前年皆是連續下降,而今年1月至5月,通報人數577人,也較去年同期的832人,足足減少了31%,今年預期還會是持續下降的一年。
台灣愛滋病學會與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15日公布一項最新「愛滋認知大調查」結果,在今年5月間針對千名男女各半的18到50歲民眾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以1到10分(1分為具有歧視、10分為正向支持)評斷社會對愛滋或感染者的態度,台灣人平均僅得3.9分。且有超過5成的民眾對愛滋有負面印象,另有2成5民眾認為感染者是同志或私生活亂而受感染。
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理事長莊苹指出,調查發現,不到半數的台灣民眾認為感染者完全不需對自己感到羞愧,以及在生活各方面應被平等友善對待,與其他人沒有差異,比例分占47.5%與55%。這些負面的社會烙印,讓他們害怕被人發現、不敢與人建立關係,甚至拒絕篩檢與就醫。
同時,台灣民眾在愛滋認知與預防行動上,也有明顯落差,莊苹表示,調查顯示超過8成民眾自認為了解愛滋或愛滋病毒,卻僅有3成民眾知道愛滋可以透過藥物預防。其中,有性經驗的民眾(664位)中,更有超過半數從未想過要做篩檢或甚至不知道有愛滋篩檢,這項認知落差,不僅形成對愛滋不友善的社會環境,更可能因為已感染但未確診就醫,而成為防疫上的破口。
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強調,愛滋感染者穩定接受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後,健康狀態及平均餘命與常人沒有差異,且若血液中病毒量抑制在200單位(每毫升所含病毒複製數)以下,維持6個月以上即稱為「U=U」,也就是「測不到病毒等於不具傳染力」,將不會再透過性行為將愛滋病毒傳染給他人,社會的認知應該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