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大貓熊「圓仔妹」上周剛滿月,體重也快速上揚暴增,剛出生的「圓仔妹」體重僅一八六克,三日是卅六日齡,在動物園與媽媽「圓圓」細心照料之下,體重也直線飆升,達到一九六0點二公克,已經是剛出生時的十倍以上。
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動物界的新生動物可以簡易區分為「早熟型」和「晚熟型」,出生時發育較為完全的動物稱為「早熟型」動物,幼體出生後可以較快速進入自行覓食及獨立生活。而幼體出生時發育較不完全,需要依靠親代照顧一段時間,才能開始自行覓食、獨立生活的動物則稱為「晚熟型」動物。例如,哺乳類動物中包括人類、大貓熊、小貓熊、水獺、無尾熊、穿山甲等都是屬於「晚熟型」動物;而非洲野驢、東非劍羚、長頸鹿、馬來貘、梅花鹿、台灣野豬等,則是屬於「早熟型」動物!
剛出生的水獺寶寶眼睛尚未張開、沒有牙齒、也沒有行動能力,約兩個月大後,才會開始跟著媽媽學習游泳捕魚技能;透過林務局野生動物救傷收容計畫轉送到台北市立動物園的歐亞水獺「金萌」,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個物種會生出相對小而無助的幼獸或大而成熟的幼獸,部分取決於該物種生長及適應環境的策略,頂端掠食者的寶寶比較不用擔心外在環境所造成的威脅,食物鏈中擔任被捕食者的物種所生出的幼仔則必須盡快學會站立、行走,以免遭受攻擊,因此不論是早熟還是晚熟,動物們都會依據著自己演化而來的天性,爭取族群的持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