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岫 插圖/國泰
被稱為最帥勁007的蘇格蘭老牌演員史恩康納萊於10月31日病逝,享壽90歲,全球影迷咸感不捨和悼念。
我自己也是007龐德影迷,從1962年有007系列電影開始,除第25部《生死交戰》,因疫情關係,延到明 (2021)年才會上演外,其他24部(若加上兩部非正統Eon製片公司出品的,其實共26部)皆看過了。可謂從小學六年級看到年老。要知道1960年代,台灣放映的外國電影,不是文藝片就是西部片或是日本時代片,很少有鬥智、燒腦又緊張的間諜片;007龐德電影一來,大家很新奇,當然賣座囉!然後,好萊塢其他公司也就開始拍起《諜報飛龍》、《特務龍虎榜》……等等間諜片;台灣在1970年,也有《長江一號》的電影了。但沒有一部能像007一樣,一直持續再拍下去,綿延60年了,這是電影史上空前的紀錄,連《哈利波特》都只拍了七、八部而已吧?因此,全世界影迷,每隔兩、三年,都在期待新的系列龐德電影上映。
當然,1962年007第一集《第七號情報員》,當時雖受歡迎,但以現在眼光來看,無論劇情或電影技術、特效等,都已顯得有些老古董了。我記得片中007為了知道自己住處有無被對方闖入,用一根頭髮在門縫中黏住;回來後,見頭髮掉落不見了,便知有壞人闖空門了。我弟弟看了電影,回家也學著在他抽屜黏了一根頭髮,說可以知道有沒有人偷打開他的抽屜,真是好笑!
007系列電影,既長達60年,當然飾演007的角色,也前後有六位演員(若加上非正統Eon製片公司出品的,其實有七位),這些資料,網路上一查就有,在此不用佔篇幅敘述。不過演龐德的主角,我覺得還是前幾任的史恩康納萊最符合007的帥氣、幽默和風流倜儻角色;雖然史恩康納前面幾部,因1960、70年代,電影技術尚未如現今上天下海,飆車、爆破等特技之眩人耳目,但靠著史恩康納的形像塑造,大家仍然認為他是最出色、最具代表性的007,比起目前後幾任的007—丹尼爾‧克魯格,幾乎一成不變的冷酷和面無表情,只賣弄肌肉的樣子,大家還是比較懷念史恩康納萊了。我最記得念史恩康納萊時代的007電影,總會安排一劇景:就是他一進入辦公室,會調皮地把帽子準確地丟向衣帽架上,再加上與中年女秘書,打情罵俏幾句,簡直是緊張、動作諜報片中的輕鬆、溫情調味劑。我現在年紀大了,也戴帽子,進入自己房間,亦總是脫帽後,就把帽子對準置帽處一拋,神準地置入該放帽的地方。我懷疑是否看太多史恩康納萊007的關係。只不過我家裡只有老妻,沒有女祕書罷了。
史恩康納萊值得敬佩的是他不沉迷於007角色的風光,知道急流勇退,拍了6部之後,就謝絕再演下去,而去尋求多元角色的開發。可是他的形像,就都是適合演堅毅、勇敢、正義的角色,因此,後來無論《獵殺紅色十月》、《絕地任務》….等,雖扭轉了007的諜報員刻板印象,卻也都表現良好;尤其後來更以《鐵面無私》拿下奧斯卡金像獎。
史恩康納萊也一直拍片到73歲,即使年歲已大,還是樂於從事另類的挑戰,像《印第安那瓊斯》系列電影中,還演過哈里遜福特的老父親,照樣上山下海,拼盡老骨頭演出激烈的動作片呢!
007電影,在史恩康納萊開創角色之下,成了好萊塢電影史上的奇蹟,出版界上有不少人寫了有關龐德系列電影的專書,甚至於還有《龐德百科全書》(TheJames Bond Enclyclopedia)的工具書,出版於2007年,2009、2014年再修訂增版過呢!更也有學者把龐德當研究寫書,像2012年是龐德影片50周年紀念,英國歷史學家蘇菲‧傑克森(Sophie Jackson)便在該年出版了一本<邱吉爾的白兔:詹姆士龐德真人故事>(Churchill’s White Rabbit:The TrueStory of a Real-Life James Bond),揭示英國二戰其間的空軍中校尤–湯瑪斯(F. T. Yeo-Thomas)是龐德的本尊。這本書的出版,讓007的小說和電影,增添了傳奇和真實色彩。
至於史恩康納萊,當然也有人幫他寫書。2008年,英國傳記作家葛瑞國(Murray Grigor)便與他合作,寫了史恩康納萊的傳記–《做為一個蘇格蘭人》(Being a Scot), 在該年8月25日,史恩康納萊78歲生日時出版。這本書內容包括康納萊的演員生涯以及他一生極力推動蘇格蘭藝術和文化的努力和活動過程。這本書的出版,顯示史恩康納萊不僅是大家心目中永遠的007,也是熱愛家鄉蘇格蘭文化的推廣者。
史恩康納萊以90高齡逝世,007電影卻持續下去沒有落幕,台灣的電影界該學習的就是需要形塑一個像史恩康納萊這種有特色和敬業的角色,不僅願意嘗試各種角色,也能終身對電影有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