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廟區在地青年社團「關廟青」為了讓更多民眾認識關廟的古地名,了解在地歷史文化,結合區內多所國小師生,合力製作《竹鹿關廟》古地名繪本,希望喚起關廟居民的土地認同意識及重視文化資產守護議題。
繪本於十九日發表,先前由許玓維領軍的關廟青社團近四年的考據,製作各里簡介,再結合轄內保東國小、關廟國小、五甲國小、深坑國小、文和實小、崇和國小師生製作繪本;並由關廟區東勢社區發展協會製作獅頭、關廟區布袋里辦公處製作竹鹿、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製作關廟植生地景。
接下來還會邀集社區居民及大學生,在大潭埤旺萊公園、打鹿洲等古地名現場及新埔社區公園、北勢自來水塔嘗試各種藝術創作。
許玓維表示,漢人大量移墾關廟前,這裡原是西拉雅族的聚落,舊稱「香洋社」。在漢人進入開墾後,為了求神庇佑及展現凝聚力而興建廟宇;直到清朝嘉慶年間出現「關帝廟街」,帶動周邊民生產業。從日據時期至今的行政區域名稱,先後出現關帝廟支廳、關廟庄、關廟鄉、關廟區,說明了關帝廟對於關廟發展歷史久遠性及重要性。
加上關廟天氣及地理條件的關係產竹,而早期的溪岸邊也有鹿群出現的盛況,結合兩者意象,《竹鹿關廟》繪本以一隻小竹鹿從北到南走訪關廟參與計畫的六間小學所在地,每校則收錄兩個故事於繪本中,礙於篇幅有限,僅能挑選七成的古地名編輯成古地名手繪地圖,終於完成關廟第一本古地名聯合創作短篇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