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解了一頭豬

文/吳坤峰
圖/吳郭魚
 阿魚小六,美術課老師要他們畫豬,給了水墨畫的宣紙,以墨入畫,師在聯絡簿上稱這作業為墨豬。
 家中無墨,阿魚以水彩的彩料代替。打好草圖,拿著水彩筆畫了數隻戶外放養的豬,良好生長環境,加上宣紙獨有的渲染、濃淡、綿絮的依存,豬隻們水墨滋養,每隻墨豬益發生動。
 「為何要畫豬?」2020下半年,萊豬瘦肉精的議題在台灣鹹濕發酵。阿魚的老爸阿男心想是不是與萊豬有關。
 「里肌肉做豬排、五花肉肚子那塊,很油、豬嘴肉、前腿肉和豬腳。對了,還有胸前的松什麼肉的,油花不錯。」阿魚自顧自唸起一串如咒肉名。
 阿男張大了口,訝異。心想,這……小子又不做菜,就算愛吃,是個吃貨的角,也不致考究起豬肉的各部位「花名」!今日,竟拿出一把肉名之刃,輕易地在他面前解好一頭豬,分切成各種的軟硬肉質與油花油脂,擺上肉攤,任君選購,烹調出不同的口味與卡路里。
 阿男口來不及閉上,阿魚立馬補上一句:學校「營養5餐」教的。不要搞錯了,不是「午」,是一二三四五的「五」。
 「美術課畫豬,是因為營養5餐的食材提到豬嗎?」阿男問。
 「或許吧!」阿魚回。
 營養5餐?什麼東西,阿男被弄得頭好大,查網路資訊,是「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推動的融入式食育計畫。透過校園每週午餐,讓孩子學習吃這事。吃,伴著人一生,除了好吃、吃得飽外,也蘊含營養、美學、社交、團隊、感恩、土地的飲食文化。
 阿魚宣紙上的墨豬,有黑碌碌的山豬、肉肉色的肉豬。黑山豬,來自去年遊嘉義太平,老街上的木烤香汁山豬肉,佐迷霧山嵐冷風,吃得暖身暖心;另今年七月上嘉義阿里山新美社區,協種原生薏苡,來自農作體驗後的原民午餐山豬肉,爽口。肉色的豬,形態每隻不同,或坐或臥,或站或躺,一派悠然,豬肉市場上的大宗,卻沒有追究它們來處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