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痙攣 可選擇脊髓腔注射治療

安南醫院主任醫師莊皓宇主任表示,ITB在治療前須經醫師完整評估及藥物測試。   (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腦部及脊髓損傷病人時常會發生痙攣情況,可能會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甚至影響行動。據臨床研究報告顯示,約25~35%的痙攣患者對口服抗痙攣藥物會產生無法忍受之副作用或無法達到預期治療效果,患者可與醫師討論,選擇以脊髓腔注射方式投與抗痙攣藥物。

安南醫院主任醫師莊皓宇表示,正常情況下大腦可以控制反射動作防止發生痙攣,但腦部及脊髓損傷病人可能因大腦與反射之間的聯結被中斷,致大腦無法自由阻止反射情況,患者也容易有外顯僵硬或痙攣現象。嚴重痙攣患者的治療常見方式包括抗痙攣藥物、酚劑神經阻斷素、肉毒桿菌毒素、骨科手術及選擇性背神經根切除術以降低肌肉痙攣,以改善患者的行動功能。

安南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師阮威勝表示,「Baclofen」是最常使用的抗痙攣藥物,該藥物是作用在脊髓內以控制痙攣肌肉的神經,然而劑量調整需由醫師根據病人的情況謹慎酌量調整,太低可能沒有效果、太高則會產生疲勞與虛弱感,臨床上使用此藥物最常見的錯誤就是太早放棄。

然而透過脊髓內輸注幫浦療法(Intrathecal Baclofen,ITB),經由脊髓腔注射方式投藥,使用量只需口服藥物的5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能顯著降低服用口服藥後常見之嗜睡、肌無力等副作用。安裝體內可調控式幫浦可經由醫師做體外程式設定來調整流量,3至6個月須補充藥劑即可,除能減輕嚴重性痙攣患者痛苦,更能大大提升患者及照顧者生活品質。

莊皓宇、阮威勝也提醒要接受ITB療法,患者須先經過醫師評估及藥物測試,考量患者的痙攣或抽筋程度、口服藥的使用狀況且患者需有1年以上病史並大於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