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貞
下過雨的午後,感覺空氣特別清新,心情超愉快的。於是想,到屋後的象山公園繞幾圈。
走在公園的小道上,不時的會發現趁著雨後泥土潤濕,出來覓食的蝸牛。為了怕牠們喪生在慢跑人,不小心的腳步下,我隨手把牠們撿回樹叢裡。
小時候家裡經濟條件差,身為老大的我,多少要幫父母分擔。雖然,因年紀小手不能提,肩不能挑,沒有能力當童工。但是,我會用另一種方式來協助。
每當午後雷陣雨一歇,水溝邊或長滿草的路邊,會出現很多出來覓食的蝸牛,大小都有各爬各的方向。我拿來竹簍,把撿來的蝸牛往簍裡放,裝滿兩簍後母親會把牠挑回家,用水清洗過後,就放入大灶上的大鍋煮。煮好冷卻後,我就用竹籤把蝸牛肉挖出來。媽媽把牠切成小塊後,混在煮過的地瓜葉裡,用來餵豬或餵雞鴨。因牠圓潤好吃蛋白質又豐富,這些家畜家禽,常吃到脖子歪歪鼓鼓的,也因為經常吃到這些營養豐富的食物,不僅加速成長,而且皮膚羽毛特別亮麗,有個好賣相,容易賣上好價錢,可以貼補家用。
有時候父親會選幾個特大的,敲破殼後取出肉塊。因黏液很多,必須用澀性強的香蕉葉或灶裡的柴灰搓洗,才能把黏液清洗乾淨。搓過蝸牛的柴灰,就像大塊的灰色口香糖,黏黏軟軟的很有彈性。在沒有玩具的年代,我們玩扮家家酒時,就把牠捏、壓成一塊塊,像青草粿的米粄。因太神似了,常讓我們猛吞口水。
父親還會把處理好的蝸牛肉切成薄片,和爆香的薑絲一起炒,起鍋前灑些醬油,又香又脆帶點微鹹的美食就上桌了,非常下飯的。
婚後一直很少有機會吃上這道菜,有一年去台東玩,在地的朋友請我到山產店用餐,那是原住民開的店,食材很新鮮,他為了給我一個驚喜,特別點了一盤炒蝸牛。店家用了九層塔、大蒜和辣椒來做配料,讓我覺得這樣味道太雜了,顯不出蝸牛的特殊香氣,反而和印象中的感覺相去甚遠。
不知是我懷念著父親,忘不了父親獨樹一幟的味道,還是父親炒的多了一份濃稠的愛,就是和別人的不一樣。多年來,我只要想到父親下廚忙碌的身影,心中立刻香氣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