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主計總處公布的去年普查結果,我國十五歲至六十四歲工作年齡人口首度出現減少的情況,主要原因在於台灣快速進入高齡社會。其實,正當國人擔憂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乃至於超高齡社會時,國人的平均壽命也正在上升當中;因此,如何促進中高齡、高齡者繼續留在職場,將是台灣維持勞動競爭力的可行對策之一。
主計總處每十年辦理一次人口及住宅普查,最近一次普查係於去年十一月完成訪查。根據此次普查結果,我國十五歲至六十四歲工作年齡人口(不含移工)為一千六百五十四點七萬人,減少十六點九萬人,為例次普查首見負成長。另一方面,內政部公布的資料顯示,民國九十九年台灣平均壽命為七十九點二歲,去年已上升到八十一點三歲。過去有謂「半百老翁」,現在「六十歲(以上)還是一尾活龍」者還在滿街跑。
人口高齡化、超高齡化在經濟先進國家堪稱普遍現象,這些國家也面臨勞動力減少的問題,因而這些國家的政府或企業已提出若干因應之道。例如,美國餐飲業面臨勞動力短缺,已有業者引進機器人擔任簡單的烹煮工作。德國則打算擴大引進技術勞工,以彌補空缺的勞動力。中國大陸則有女性進入建築、運輸等傳統上由男性工作的職缺。此外,包括南韓、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在內,透過修法延後退休年齡,日本甚至有業者將雇用員工的年齡上限拉高到八十歲。
儘管國人平均壽命逐漸上升,但中高齡、高齡者就業或是延後退休的風氣卻未大開,相較其他國家也顯遜色。勞動部日前公布的資料顯示,去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的勞動參與率為百分之八點七八,雖高於民國一百年的百分之七點九三,但仍遠低於美、日、韓的百分之十九至三十六。顯見,在台灣的勞動力市場上,六十五歲以上銀髮族應是許多雇主可以開發的空間。
就台灣的現實狀況來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已於去年十二月生效,該法內容包括禁止年齡歧視、支持退休者再就業、開發就業機會等條文,對於雇用中高齡、高齡者的雇主也提供補助。該法實施至今還不到一年,政府、業者、中高齡或高齡者都可積極考慮以該法之規定,讓中高齡、高齡者再度或繼續留在職場。
以政府及業者而言,中高齡、高齡者再次就業可能面臨若干障礙。例如,隨著產業型態與結構的改變,若干中高齡、高齡者或許必須學習或適應新的工作技能、操作習慣,政府和業者可提供必要的訓練,讓中高齡、高齡者符合職場需求;政府與業者可合作釋出適合中高齡、高齡者的職缺,並積極提供實體、網路媒合平台,讓有意繼續投身職場的中高齡、高齡者可以更廣泛而便利的取得就業資訊。此外,中高齡、高齡者也可投入「時間銀行」等志工行列,為自己可能面臨到的照護需求累積條件。
當然,有意續留或再度投入職場的中高齡、高齡者也應調整心態。畢竟,銀髮族與青壯年、青年世代的觀念、想法難免會有落差,因此,如何放寬心胸、重新磨合,甚至抱著歸零的心情,對中高齡、高齡就業者也是一項考驗。再者,職場也應世代傳承,不僅經驗必須傳承,職務也必須傳承,如此方能讓企業長久持續經營。
超高齡社會距離台灣已經不遠,政府與企業更應加速積極善用銀髮族的勞動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