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秋連假出遊,勿採食野生不明菇類,食藥署表示,先前接獲2起家庭誤食「綠褶菇」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原因皆為有毒菇類與一般可食性菇類的外觀相似造成誤判所致,提醒民眾注意。
食藥署表示,今年6、7月各接獲1件民眾中毒事件,分別在嘉義與台中,且都是全家一起誤食有毒菇類,之後就出現惡心、嘔吐、腹痛等症狀送醫,所幸治療後無大礙。其檢體經食藥署國家實驗室以分子生物檢驗技術進行DNA物種鑑別,確認民眾誤食的是綠褶菇而引發中毒。
食藥署指出,綠褶菇屬中至大型菇菌,為一種有毒不可食用的菇類,其外表顏色淺不鮮豔,與可食用之白色雨傘菇及雞肉絲菇相似,常被混淆。不同點在於綠褶菇菌褶初期為白色,成熟後逐漸轉為灰綠色,且當受損時會轉為褐色。
誤食綠褶菇後1-3小時會有惡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若就醫處置得宜,一般都可恢復健康。
食藥署分析指出,近年來多起民眾採食野菇引起食品中毒的案例,其原因皆為有毒菇類與一般可食性菇類的外觀相似造成誤判所致。因此,再次呼籲民眾應遵守「不採不食」原則,避免自行採摘食用不明的菇類。若民眾因誤食不明菇類出現生理不適的中毒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