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兩岸水果紛爭,政治與農民孰重孰輕?

2005年大陸宣布開放15種台灣水果零關稅銷陸,其中即包括釋迦。(本報資料照)

繼今年三月的鳳梨禁令之後,日前中國大陸官方又宣布暫停輸入台灣的釋迦、蓮霧;消息傳出之後,蔡總統、行政院長蘇貞昌同聲抨擊大陸,農委會不但準備十億元協助農民,強調會幫農民找出路,還表示將向世界貿易組織(WTO)申訴。持平而論,兩岸水果紛爭的源頭,政治因素所占比重極高,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兩岸當局要以政治掛帥?還是以農民利益為先?

大陸對於台灣水果「讓利」輸入,最早是在二00五年,當時大陸方面也是片面宣布開放十五種台灣水果以「零關稅措施」進口,其中即包括鳳梨、番荔枝(釋迦)、蓮霧。當時的政治背景是陳水扁總統發表「一邊一國論」之後兩岸關係緊繃,大陸更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且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相繼訪問大陸,因此陸委會將大陸開放台灣水果輸入之舉稱為「積極操作對台農業統戰」。

從貿易層面來看,當時扁政府官員即已表示,兩岸應在WTO架構下談判,而非由大陸片面宣布;如果有其他WTO會員提出相同的零關稅措施要求,大陸可能又片面取消對台優惠;不過,由於兩岸關係的特殊性,並未發生其他WTO會員對大陸提出此一要求。而在實施一年後,這十五種台灣水果銷陸金額為前一年同期的二點五八倍;整體水果銷陸金額,則為前一年同期的二點六倍。換言之,儘管台灣官方擔心大陸此一措施會說變就變,但始終沒變;而且受惠的不僅這十五種水果,也拉抬了其他水果銷陸。

二0一0年兩岸簽署ECFA,大陸再將香蕉、柳橙等五種台灣水果列入免稅項目,至此已有二十種台灣水果零關稅銷陸。大陸「讓利」開放台灣水果銷陸,也大幅改變了台灣水果外銷的版圖結構,二00五年八月至二00六年七月台灣水果外銷日本的比重為百分之五十五,銷陸比重僅百分之六點八;蔡政府執政以來,台灣銷陸水果比重繼續上升,曾達八成左右。水果零關稅銷陸第一年,十五種水果銷陸總金額僅一百五十二萬美元,二0一九年台灣鳳梨、釋迦、蓮霧三種水果銷陸金額即達四十億元台幣。

從此一過程及數據來看,台灣農民的確獲益不小,而且蔡政府也無法扭轉台灣水果銷陸的趨向;而且,儘管蔡政府一再表示要幫農民拓展外銷市場,但是對大陸市場的依賴持續位居高檔,亦即無法改變結構性的問題,而這也正是近日部分農民呼籲政府不要放棄大陸市場的主因。

再者,雖然蔡總統、蘇揆強調不排除向WTO申訴討公道,但此一說法不是有意餵農民吃安慰劑,就是昧於國際現實。因為,即使向WTO爭端解決機制提出控訴,就算跳過斡旋、調解,裁決程序也曠日廢時,農民的利益就在這程序中不斷流失;甚且,WTO爭端解決機制中的常設上訴機構目前仍在停擺狀態,台灣也申訴無門。

但是,回到兩岸既有機制,目前也遭遇阻礙。今年三月大陸祭出鳳梨禁令之後,我方已八度透過《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平台,要求兩岸進行磋商,但大陸方面每次都「已讀不回」,顯然目前此路不通。質言之,倘若兩岸關係良好,兩岸早已透過既有管道協商處理;但蔡政府上任以來,兩岸關係螺旋狀惡化,溝通管道封閉已久,這豈非政治因素使然?台灣農民淪為兩岸當局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又何其無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