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台大醫院調查,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痊癒之後,重症病患6個月內有19.2%焦慮症、2.8%精神病、1.7%出現失智症的風險,透過病患出院後安排持續門診追蹤,使用溫和的精神舒緩藥物,搭配復健和運動來讓症狀更快復元。
新冠肺炎影響全球民眾生活接近2年,除了威脅生命安全,並帶來生理上病痛外,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的醫療團隊發現部分個案即使在病毒感染痊癒之後,仍然有持續數個月的殘餘神經精神症狀,包括失眠、憂鬱、疲憊、思緒模糊、記憶喪失、心悸等等現象,學界稱之為「急性後期新冠肺炎症候群」。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陳宜明表示,臨床觀察發現,重症病患6個月內有19.2%焦慮症、2.8%精神病、1.7%出現失智症的風險,輕症病患也可能失眠、憂鬱、疲憊、思緒模糊、記憶喪失、心悸。而COVID-19譫妄症的症狀,即使沒有呼吸道症狀或感染跡象,仍可能意識混亂或躁動,注意力異常,動作僵硬、言語和進食異常等。
其中,有一名長輩在醫院裡照顧小孩,本來生活壓力就很大,染疫確診後即被發現有「譫妄症」,後來病毒感染雖痊癒,仍持續出現情緒低落、睡眠障礙、悲觀等情形,因對憂鬱症藥物副作用特別敏感,因此在給藥上做了調整,目前恢復狀況良好。
陳宜明指出,憂鬱、焦慮、認知功能缺損與感染所導致的神經發炎、神經傳導物質降低、及腦部因血栓造成的局部缺氧性傷害較相關。其中因發炎導致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缺損,個案可能發生憂鬱、無法感受快樂、負面思考、自殺意念等症狀。
台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也表示,精神健康治療的策略大致相同,除了藥物配合心理治療,家庭與社會的支持也相當重要,疫情間有一名境外移入的年輕人,本身有在治療憂鬱及恐慌,確診後對精神健康衝擊加劇,在調整用藥、認知治療後,加上家庭和學校的支持下,經過3、4個月已能恢復。
因此,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的照會團隊,在病患住院期間,透過視訊電話等方式,評估病患的精神健康狀態,可以早期發現情緒困擾和睡眠障礙。並且視情況在病患出院之後安排持續門診追蹤,使用溫和的精神舒緩藥物,搭配復健和運動來讓症狀更快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