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間質瘤患佳音! 突破性基因精準藥健保給付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每年新增約400例胃腸道間質瘤(GIST)案例,對於部分基因突變的患者,傳統標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健保署通過核准「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健保給付,大幅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分子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葉俊男表示,胃腸道間質瘤是發生在胃腸道粘膜下的惡性腫瘤,並不屬於胃癌或腸癌等「腺細胞癌」,而是一種特別的「肉瘤」,約有6成長在胃部,3成在小腸,其次為大腸及直腸,最常發生在50~60歲中老年族群。

GIST相關症狀多半以出血(如胃出血、解黑便或貧血等)和胃腸道症狀(如腹脹、噁心或嘔吐等)為主,但因臨床症狀不典型,不易被察覺或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而延誤診斷及治療。

葉俊男說明,胃腸道間質瘤經診斷後可以分成「原發型」及「轉移型」。原發型小腫瘤目前透過手術切除即可,預後效果良好;若腫瘤過大或為轉移型則需以標靶藥物治療,此時會建議患者用藥前先進行基因檢測。

胃腸道間質瘤主要由KIT(占75%)或PDGFRA(約10%)基因突變造成。由於部分基因變異型患者對傳統標靶藥物治療效果不彰,若能提早確認PDGFRA(D842V基因變異)胃腸道間質瘤患者,便能在第一時間透過「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有效治療。

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臨床研究科主任顏厥全表示,目前國內PDGFRA D842V基因突變的GIST患者每年僅約12例,但因過去基因檢測率低,推估仍有不少潛在患者未被發現。

以往因傳統健保標靶藥物對該類患者治療效果普遍不佳,根據臨床數據顯示,使用新型「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治療,超過90%的患者腫瘤縮小,且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達近3年。

即時

台南橡膠工廠大火 濃煙竄國道擋視線車流回堵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一日上午八時許,...

地藏庵6/5、6/6大遶境 新莊警籲用路人提前改道...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北部地區宗教界...

作賊心虛沒開大燈 勇警追毒蟲繩之以法

記者黃秋儒/台北報導 台北市警察局中正第二分...

婦陷投資詐騙損10公斤黃金 淡水警智破狡猾詐團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新北市三芝一名黃姓獨居...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