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32歲許先生因工作關係需要長時間用電腦,但卻常常工作到一半突然大量流淚;檢查發現眼球表面淚膜層薄,角膜還有些破皮,診斷為「乾眼症」。開立人工淚液並衛教正確用眼方式後,流淚情況明顯改善。
台北慈濟醫院眼科部醫師何旻潔指出,過往50歲以上發生乾眼症的機率約15%,65歲以上則是30~40%,近年來因為民眾生活習慣改變,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使用3C產品、夏冬2季長時間在冷暖氣房、使用除濕機等生活方式,20~45歲年輕族群罹患乾眼症機率大幅增加。
「眨眼」可均勻混合油脂層、水層及黏液層,並將淚水分布在眼球表面。一般人在自然情況下的眨眼頻率,1分鐘約10~15次,專注時只剩下5~6次,淚水潤滑眼球表面的頻率不夠,就會有乾眼情形。乾眼症的症狀不只有乾燥,少數患者會以「流眼淚」方式表現。
何旻潔說明,眼睛乾到角膜受損,產生異物不適感,就會因刺激而產生反射性的淚水分泌,這種情況常發生在用眼過度,環境太乾燥的情況下。醫師會先透過眼尾放淚液測試紙片、螢光染劑,檢視淚水量和淚膜裂解時間。若確定為乾眼症,則會視嚴重情況開立人工淚液、凝膠、淚膏或輕微類固醇使用;要是效果不佳或合併有免疫疾病,則會合併使用免疫抑制劑或以自體血清治療,亦可選擇淚管栓或脈衝光等新式治療。
何旻潔也教導民眾保持眼睛濕潤明亮:攝取足夠水量,若身處空調環境裡勿靠近出風口,可放杯水或環境霧化器,增加空氣濕度。皮脂腺開口位於眼瞼根部,可自行熱敷或輕輕按摩眼瞼周圍,讓其通暢;隱形眼鏡勿配戴超過8小時;適時補充含有EPA、DHA及維他命A等保健食品。
何旻潔提醒,人工淚液具補水、補油脂和玻尿酸等保濕成分,對乾眼症狀改善有明確效果,但為了保存加有防腐劑,使用次數以1天4~6次為宜。嚴重乾眼的患者可選擇單支、無防腐劑的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