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48歲的曾男前因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反覆發作,左側鼻子嗅覺於109年完全喪失。直至今年7月至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求診,主治醫師李京澤透過鼻竇內視鏡檢查後立即安排鼻竇3D立體定位導航微創手術,術後結合生物製劑「杜避炎」(Dupilumab)治療,終於順利結束「無味人生」。
李京澤表示,鼻竇內視鏡及鼻竇電腦斷層為診斷慢性鼻竇炎的主要工具,能透過影像檢查鼻腔內空間是否足夠、有無黃鼻涕或鼻息肉、是否有鼻水倒流及阻塞問題,鼻竇電腦斷層可以判斷多個鼻竇的發炎程度以及阻塞情形。一般診斷為慢性鼻竇炎,會先以類固醇鼻噴劑、鼻沖洗等內科治療為主,急性發作時則透過抗生素。當內科治療無效,或有顱底膿瘍、眼周蜂窩性組織炎等急性併發症發生時,則會建議手術治療。
李京澤指出,功能性內視鏡鼻竇微創手術主要透過鼻孔進入病灶,然而鼻竇位置緊鄰顱底及眼球,如病灶過於深入、緊鄰,手術上較為保守、治療效果有限。如透過鼻竇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可於術中即時定位病灶,在提升手術效果同時,能減少術後疼痛與出血等併發症,目前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也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若符合健保適應症則不需自費,可謂慢性鼻竇炎患者福音。
醫學研究顯示,「第2型發炎反應」和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有關,第2型發炎體質患者如對於內科治療無明顯改善,或是經歷多次手術鼻息肉仍反覆發作即可考慮使用「杜避炎」藉由拮抗細胞激素阻斷鼻息肉生成的發炎路徑,徹底擺脫不斷使用類固醇及反覆住院手術的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