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兩蔣功過、台灣光復,綠營說的對嗎?

美國前國務院資深官員陶涵(Jay Talor),認為兩蔣為台灣的經濟、現代化奠定基礎。 (取自七海經國文化園區網站)

地方選舉戰火方酣,由於台北市長候選人蔣萬安的身世背景,讓兩蔣功過再次浮上檯面,這也是綠營一向把兩蔣當作選票提款機的政治操作。事實上,蔡英文執政以來,民進黨僅凸顯兩蔣威權統治的一面,高舉所謂「轉型正義」大旗,以意識型態引導台灣民眾片面認知兩蔣;然而,兩蔣在台灣豈是僅有過、而無功?綠營這種扭曲歷史的手段,是對的嗎?

先從剛剛過去的雙十國慶、台灣光復節說起。蔡英文總統在國慶談話中指出,今年是中華民國「立足台灣」的第七十三個國慶日;照此推算,在蔡總統的認知中,中華民國「立足台灣」是從民國三十八年算起。另一方面,民進黨完全執政之後的立法院所制定、蔡總統公布施行的黨產條例、促轉條例,都是從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算起。同樣的蔡總統,國慶日和兩部法律的起算點差了將近四年,這四年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角色與地位該是什麼?還是憑空消失了?

民國三十八年,是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的那一年;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是日本宣告二次世界大戰投降的那一天,兩個多月之後的十月二十五日中華民國政府在台北接受日本投降,也就是台灣光復節。如果照蔡英文在國慶談話中的算法,是否可以解讀為:民國三十八年開始,中華民國才算統治了台灣,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到民國三十八年的期間就不算了?蔡政府不紀念、慶祝台灣光復,是不是不認同日本投降之後台灣應該回歸中華民國?

更進一步而言,蔡總統和民進黨連差了將近四年都搞不清楚,或是刻意混淆,或是這裡一套、那裡一套,這是正確面對歷史嗎?

再談到兩蔣在台灣的功過。在綠營的語彙中,兩蔣在台灣是獨裁者、威權統治者、迫害者,甚至比日據時期的日本政府和中共當局還殘酷。另一方面,先後完成《蔣經國傳:台灣現代化的推手》、《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兩部著作的美國前國務院資深官員陶涵(Jay Talor),他原先對蔣介石的觀點是「殘暴的獨裁者」,但在經過大量研究一手資料以及訪談之後,卻認為蔣介石「替台灣活力充沛的民主發展奠定基礎」,兩蔣為台灣的經濟、現代化奠定基礎。一個美國人看得到的事情,綠營卻反而看不到?

再說,在綠營帶風向之下,有人認為台灣民主化起於李登輝執政時期;但是,民國三十九年起台灣就開始實施基層選舉,在兩蔣結束執政之前,還辦過多次省市議員、增額立委等選舉,蘇貞昌、游錫堃首度當選省議員,就都是在蔣經國執政時期。已故政治學大師杭亭頓認為,選舉是民主轉型、乃至民主鞏固的重要經驗;曾在扁政府時期擔任外交部長的政治學者田弘茂,也認為兩蔣時期的地方自治與定期選舉,是加速台灣民主化的堅實基礎。簡言之,兩蔣對於台灣民主化的貢獻,豈能因綠營破表的仇恨值就化為烏有!

或許,有人認為蔣經國開始推動民主轉型,是迫於美國壓力。但是,倘若蔣經國真如綠營所說的獨裁、專制,而且獨裁、專制到底,他不能心一橫就徹底抗拒民主轉型嗎?歷史上、乃至當今全球政壇,這種逆風蠻幹的例子少了嗎?

今年一月二十二日,蔡總統肯定蔣經國反共保台,遭到綠營內部反唇相譏,如今綠營又開始操弄兩蔣議題,這是客觀面對歷史的心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