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陣公揹婆 團體出擊搞創意

現代的公揹婆由年輕女性扮演,更顯青春洋溢,活力十足。 (記者陳俊文攝)

最早起源宋代民間百戲 原型是村夫背婦 老公是假人 老婆才是真人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在台灣早期資訊不發達的時代,很多賣藥郎中常以一人扮兩角、一人玩數種樂器的造型和技藝在街頭演出,其中,一人扮兩角的「公揹婆」,最近在台南街頭看到民俗技藝團將之改良為藝陣型式的團揹公婆,年輕一代沒見過,都會在旁邊猜,到底公或婆那一個才是真人。

「公揹婆」又名「公央婆」,央是背的意思。在台灣初期的廟會或市區常見,一般都是走江湖街頭賣藥的商人,一個人扮演兩個角色,明明自己是大男人,還要打扮成老太婆模樣,前面用道具做成老公公狀,遠看好像老公公揹著老太太載歌載舞,甚是有趣。

其實公揹婆不是台灣發明,最早起源是宋代以前的民間百戲,在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宋徽宗曾與群臣在瓊林苑寶津樓進食,觀賞樓下的民間百戲,其中的「村夫背婦」就是「公揹婆」原型。

傳統公揹婆是一人演兩角,其實前面的老公是假人,後面的老婆才是真人,由於這也是個體力活,所以通常婆都由男性反串,以「障眼法」來娛樂觀眾。一般公的造型是戴老人帽、穿黑藍衫,雙手反揹,背上背著頭繫珠花、穿鳳仙裝、塗紅抹脂、以雙手攀住老公雙肩的老阿婆,婆後面還露出一雙懸空的假腳。

來到廟會表演並沒有固定型式,由表演者自行發揮,進退扭擺,都要能逗圍觀的人哈哈大笑為目的。古時一人就成陣,現在年輕一代的表演團體麻豆信義會將之改變成團體公婆,後面的婆以青春洋溢的年輕女性扮演,穿半兜紅色鳳仙裝,一手撐傘、一手持扇,配合徐疾有致的鑼鼓伴奏,變成活力十足的藝陣展演,更能吸引觀眾目光。